——记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发动机研制团队
面对高密度发射、高密集交付的新常态,如何进一步提高载人航天用火箭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追求“完美”,成为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1所发动机研制队伍的一项新课题。
为此,该所科研人员在传承6个“百分百确认”等质量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从工作方法、工作状态等5个要素开展发动机出厂与发射场测试状态的差异性分析;通过不可检测项目识别并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控制措施保障产品质量等加严措施,不断对发动机进行完善。
336小时的“搏击战”
在一次发动机试验过程中,一个参数出现异常。11所的科研人员在对产品分解检查时,发现断裂故障。该批产品直接用于配套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飞船,故障意味着本批产品无法获得交付“通行证”。
经过设计复查、对试验系统等反复检查确认、梳理故障树……最终,大家将目光锁定在一处异常点上。科研人员通宵达旦跟踪产品加工、热处理等各个环节,制定故障机理验证措施,提出产品改进方案……两个星期,约336个小时,他们与薄弱环节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搏击战”,彻底解决了问题。
吃一堑长一智。11所由此提出调节器可靠性增长课题,使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用发动机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84%的“淘汰率”
“载人航天用发动机涡轮泵是用从鸡蛋里挑骨头的苛刻态度选出来的。”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质量评审会上,11所科研人员如是说。
在高速、高压、高温介质以及大振动的极端环境下工作,涡轮泵成为发动机中最易破坏、故障率最高的组件。
在研制和交付中,科研人员对600余张设计图纸进行了再次审核,对数十项技术状态再次进行确认,对20余份计算文件再次重新分析,对上千台涡轮泵试验数据再次深入研究,对数万个产品尺寸测量结果及装配数据记录进行再次审验核查……最后,从130多台次合格的产品中优中选优,产品的“淘汰率”高达84%。
正是这种严上加严的态度和确保万无一失的工作作风,运载火箭才拥有了更强健的“心脏”,为我国不断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筑牢了基石。(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