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发射成功,天宫二号发射成功,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捷报频传的中国航天,令世界为之瞩目——
是什么力量,让刚刚迎来60华诞的中国航天,创新追赶的脚步又快又稳?
(一)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距载人航天发射场10公里。
飞天前夕,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来到这里敬献花篮。每次重大发射前祭奠先烈,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传统。
洁白的墓台,黑色的墓碑,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面对着“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碑文,景海鹏、陈冬久久伫立。
形如火箭的墓碑直刺苍穹。聂帅墓碑的身后,是一片威武的军阵——10多位共和国将军、700多名官兵和科技人员长眠于此。
他们中,有基地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长征途中,他率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为胜利杀出一条血路。1958年,他率领刚刚从朝鲜战场归来的官兵,千里挺进西北大漠,开始了面向太空的“新长征”。
他们中,有为抢救设备献身火海的王来、武润喜,为搜索弹头倒在戈壁的李再林,身患癌症依然惦记着任务的胡文全……还有7人姓名无法查证,他们的墓碑上写着:“烈士之墓”。
烈士的平均年龄是27岁。在这里,他们日夜守望着高高的发射架。秋风拂过金黄的树叶,是传来了中国航天的又一声捷报吗?
中国航天的力量,就在这如山碑阵里。
(二)
敦煌莫高窟,距载人航天发射场600公里。
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近代国家灾难的见证。20世纪初年,英、法、俄、日等国文化窃贼利用当时中国政府的腐朽昏聩,从这里掠去数以万计的经卷和壁画。
1936年,一个名叫常书鸿的旅欧中国留学生,在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惊奇地发现了敦煌石窟图录。内心受到强烈震撼的他,立誓回国从事敦煌艺术的研究和保护。
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偌大的中国却无处安放一名热血青年的报国理想。就在常书鸿的眼皮底下,一件件珍贵文物不断被窃走、被损毁。
1949年敦煌解放,常书鸿兴奋地跑上九层高的大佛殿敲响古钟,庆贺民族艺术宝库获得新生。
“只有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带上富强的道路。”常书鸿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生致力于敦煌研究和保护的他,被人们称为“敦煌守护神”。
获得新生的何止是常书鸿,何止是敦煌的壁画?
莫高窟中的飞天壁画,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依然精美飘逸。最早孕育飞天梦想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探索太空的道路上却成了后来者。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蹒跚起步,1958年第一个航天发射场成立,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2003年浩瀚太空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
错过了大海的中华民族,不会再错过星辰。
中国航天的力量,就在这千年梦想里。
(三)
北京中南海,距载人航天发射场2200公里。
17日7时4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成功。正在印度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一时间发来贺电。
如同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的组织、实施,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牵动着全国人民。
神舟连着中南海。回眸我国载人航天从艰难起航到阔步前行的壮美征程,人们清楚地看到,正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精心谋划,引领着航天事业不断跨越发展。
航天,综合国力的标志,大国地位的体现。
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统计,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级的单位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的集中统揽,没有全国的大协作,没有各部门的一盘棋,是不可想像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深有感触地说。
大协作,并不意味着“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配置;“一盘棋”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荣誉共同分享、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中国梦蕴含航天梦,航天梦助力中国梦。
按照规划,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实现重点突破,加速迈向航天强国;2030年左右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2050年之前实现超越引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
放飞神舟,领航中国。
中国航天的力量,就在这众志成城里。(李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