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直击 > 正文 |
长征五号首飞发射场现场直击 | ||
|
||
11月3日18点,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登场首秀,惊天巨响,划破长空。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长征五号试验队员们从发射前十几个小时就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大火箭”的顺利发射保驾护航。 倒计时12小时: 准备几百个风险预案 每次航天发射任务,执行倒计时和点火任务的01指挥岗都备受瞩目。如果将整个发射指挥系统比作一个金字塔,01指挥就站在金字塔顶端。 长征五号总体主任设计师何巍和黄兵是此次任务的01指挥。这天,他们的工作从早晨6点开始。在测控大厅里,电气、动力、发射支持等各分系统参数汇聚于此。他们要时刻对屏幕上的参数保持敏感,从总体角度分析判断火箭状态。 “一旦关键数据触碰红线,指挥决策小组会启动相关预案。”黄兵介绍,科研人员已经准备了几百个风险预案。 倒计时6小时: 再检查一遍电压表 火箭矗立于其上的发射平台长近30米、宽20多米,差不多半个篮球场大小。由于被各类设备占据了大部分空间,工作区面积并不大。 从事发射平台供配电工作的黄惠芬是这方天地的供电“大管家”。上午11点多,她像往常一样穿梭于各区域之间,检查各系统供电状况。通往供气系统工作区的通道形似下水管道,宽度只容一人通过。50岁的黄惠芬灵活准确地躲避脚下的管路和电缆,头顶还防着磕碰。“整天走,熟着呐。” 发射前6小时,黄惠芬准备撤离,她仔细检查完最后一个电压表。“指针在正负10%范围内。”“一切正常。”她念叨着,回望了一眼待了几个月的工作区域。 “这活儿不难,但干起来如履薄冰。我得保证自己负责的部分一定不能掉链子。”她说。 倒数3小时: 选择一份飞行控制方案 下午3点多,测控大厅里,负责火箭弹道设计工作的耿光有向同事提交了一份单据。这是一份根据发射当天气象条件形成的火箭飞行控制程序方案。 耿光有的工作浪漫又枯燥。捉摸不定的风、云、雨是他关注的对象。他要根据气象数据,通过一系列严谨计算,选择合适的火箭飞行策略。“测算的数据常常要精确到毫米、毫秒级别。”他说。 火箭发射前几天,文昌一直在刮大风。从地表到天上,风在他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意义。“一想到风,后面一系列火箭发射的立体图像就在头脑中形成了。点火、起飞、分离,火箭运行曲线、各测控站接收数据……如果想不起来某个部分,会很难受。”耿光有说。 发射前半小时,耿光有转移到安控大厅。在这里,一大堆气象、测量参数等着他判读。“我们要对相关数据非常熟悉,才能避免误判。”耿光有盯着监测屏幕沉静地说。 点火:屏住呼吸等9秒 时间一分一秒逼近,终于进入最后的倒计时。“……5、4、3、2、1。点火!”01指挥员发出口令。 然而,火箭并没有马上“拔地而起”。 “长二F、长三甲系列火箭一般会在点火后两三秒起飞,长征七号是7秒,而长征五号需要9秒左右。”何巍解释说,长征五号质量大,建立足够推力的时间更漫长。而且火箭采用液氧煤油和液氢液氧两种异类发动机,“脾气”不同,控制策略复杂,7秒时,发射平台还会喷出火花,引燃掉弥漫出的氢气,再过2秒,火箭才会起飞。 这是极其漫长的9秒。发动机里正发生剧烈变化,事关成败。黄兵一眨不眨地盯着尾段的火焰,每个动作都让他揪着心。“会忐忑,但更多的是信心。”何巍说。 成功:十年砺箭 只争朝夕 20点43分,伴随着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大火箭”长征五号腾空而起,也托举起一个民族的航天强国梦。 “还有20秒!”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盯着大屏幕,喃喃自语。整整20秒后,火箭一二级分离,动作完美无缺。大厅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副总设计师娄路亮激动得从椅子上弹了起来。 这时,大厅里气氛如开闸般倾泻,长五首飞成功在望。激动得有些不能自已的人们纷纷握手祝贺。始终保持冷静的李东也露出轻松的笑容。 约1800秒后,火箭芯二级和载荷组合体分离,长征五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测控大厅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李东与副总设计师杨虎军、娄路亮,总体主任设计师何巍等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十年艰辛,尽在不言中。 “历经磨砺啊!”“十年磨一‘箭’,真是磨出来的!”长征五号的缔造者们互相握手、感叹。 此时,大厅里早已成为一片欢呼的海洋,“长五必胜”的口号声声震屋宇。(崔恩慧 倪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