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团队攻关 > 正文 |
长征五号测量系统团队:人生因长五而幸福 | ||
|
||
8月26日,中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天津港出海驶向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这标志着我国航天研制历史上,载重最大,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经过10年的研制,即将迎来自己的首次飞行。 2006年10月,长五经国防科工局正式立项,正式进入型号研制阶段。对于当时长五测量系统主任设计师徐洪平而言,这是无异于航天春风里的十里惊雷,因为研制近地轨道载重量25吨的大型火箭,在技术方面是非常大的跨越,载重量几倍于现役型号,电气系统现有主要技术几乎要全部放弃,必须采用当时国际先进的通用运载火箭电气系统。同时,对于整个研制团队的搭建也是艰巨的任务,因为具有完整工程研制经历的设计人员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设计人员,而此时这些人的年龄和身体状态已经难以适应这样高强度的研制工作。这时一个仅入职几年的大眼睛姑娘进入了徐洪平的视野,这个人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现任长五测量系统主任设计师——林敏。 在长五整个预研阶段,林敏几乎日夜无休,挑灯夜战,以超高的标准完成了长五测量系统的所有预研工作。高码率遥测技术、先进总线技术、高速数据传输技术、海量实时数据处理技术……她不仅将国际上现有的测量通信技术和体制烂熟于胸,同时巧妙的将国外技术与国内型号研制结合起来,给出了所有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后续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8年,长五经过两年的预研阶段,进入到了方案论证阶段。徐洪平也已经升至总体设计部副主任,长五测量系统主任设计师的担子便落到时任测量系统研究室副主任蓝鲲的肩上。蓝鲲是测量系统主任设计师,把握系统全局,是系统走向的决策者。林敏作为测量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带领团队将一项项技术难关攻克,是系统实现的执行者。在运载火箭测量系统的研制历史上,长五所涉及的技术领域最多,难度最大。 2010年,经过方案阶段的工程化研制,长五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这是第一次将火箭的测量系统完整呈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团队又多了两员大将:一部106组组长祝伟和102组的年轻小伙徐林丰。之后的5年内,蓝鲲、林敏、祝伟、徐林丰四人团队完成了长五测量系统从初样到式样的研制。 2012年7月本是祝伟迎接自己宝宝降生的时候,但他同时肩负着两项试验任务:一是测量系统综合试验正在进行与控制匹配的关键时刻,另一个是在兄弟单位并行开展的贮箱静力大型地面试验。妻子临产当天,祝伟上午还在办公室里开会协调测控设备的技术方案,中午悄悄跟领导请了个假,等赶到医院的时候,孩子已经出生了。孩子没有第一眼看到自己的父亲,这可能是祝伟这辈子最大的遗憾。随后,祝伟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今,他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日子,用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2013年8月,长五测量系统初样转试样。只要完成测量系统的综合实验,就可以顺利转段,初样研制工作就可彻底结束,但就在一次判数时,林敏发现测量系统传输的数据并没有达到想象状态:设计指标要求传送的数据上下抖动不超过2个单位,实际观测为3个单位。对于习惯了高标准严格要求的林敏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从那以后,她每天晚上都带领着自己的团队挨个检查测量系统的设备,包括超过百米的电缆网,数十台单机设备的输入输出接口等,每一个接点她都亲自用设备检测过。不放心的设备她打申请到老总那里,拆开查看,细小到设备里模块的每一个电路都不放过。 如果测量系统是一棵大树,那每一台单机设备的模块就是一片片树叶。即使一个看似不重要现象,林敏也都用放大镜在“树叶”上仔细看了再看。终于,问题定位了,解决了,数据抖动被她降到了1个单位,这也是测量系统多年来各个型号数据传输最为稳定的设计结果。 经历了预研、方案、初样、试样十多年的研制阶段;经历了试验失败、设备技术反复改动、系统方案接口的反复协调的日日夜夜;经历了10年如一日的深夜加班、对家人的愧疚、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接受航天精神的洗礼……如今的长五满载着无数像蓝鲲、林敏这样普通航天人的青春和梦想,驶到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在那里,等待它的是夺目耀眼的轰鸣一刻。 林敏说:“作为一个女人,一辈子有两件事让自己觉得幸福,一个是家人。另一个,就是长五,这是我的生命,我的整个青春都给了它,看着它离开自己冲向天空的样子,我幸福。”(部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