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影响最严重的20个台风中,近3/4发生于1988年之前。而从台风登陆时中心气压和最大风速等数据来看,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最强的8个台风中,有一半产生于1988年以后。 可见,近30年来登陆我国的超强台风并没有减少,但每一次造成的损失都不及前30年的台风灾难,甚至不及其一个零头。建国之初,一次台风动辄导致数千人遇难,而2014年,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强台风——在海南登陆的威马逊——造成的遇难人数为56人。 台风依然可怕,但不再如几十年前那样让人恐怖。这样的感受,同样适用于洪涝、干旱、暴雨、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事件。在引起这种变化的多种因素中,最重要的或许是气象卫星的应用。 我国的气象卫星是风云卫星。从1988年第一颗风云一号发射至2015年底,我国共发射了14颗风云卫星,分为风云一号、风云二号、风云三号3个系列,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抓总研制。 风云卫星为我国开了追风观云的“天眼”,让中国人开始摆脱数千年来对“天有不测风云”的无助。风调雨顺不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是可以依靠科技去预测甚至改造的结果。以台风为例,从1998年风云二号投入运行以来,截至目前,西太平洋生成过444个台风(包括登陆或影响我国的168个),全部被置于卫星监测之下,预报准确率连年提升。风云三号卫星上岗后,预报了我国每一次沙尘暴发生、发展、演变和消亡的整个生命史。自从有了风云卫星,我国防灾减灾、气候变化应对的面貌为之一变。 人类对气象的观测需求是无止境的。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各类气象灾害严重威胁着国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千亿元计。 无论技术多先进,面对波诡云谲的大自然,气象卫星都显得不够。因此,风云卫星的演进也是无止境的。2008年登场的风云三号是风云一号的增强版,已全面替代风云一号。1997年首次发射的风云二号,如今其替代星——风云四号——也正式上场。(倪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