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新型战斗队,他们从事的是最高精尖的工作。在此之前的两年半时间里,他们默默无闻,深藏功与名。而6月26日下午,当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时,之前他们所经历的所有磨难和艰辛都化作了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他们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飞行任务试验队。 创新研制模式 精简队伍规模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研制有别于传统的研制模式,它不设项目办,采用项目组的模式运行。项目组核心成员为10人左右,主要来自于总体设计岗、总装设计岗、电总体岗和测控通信岗。项目组设置总体负责人、总体主任设计师、电总体负责人、总体总装负责人,调度和质量管理工作由总体人员兼任。 如此一来,项目组的日常工作就省去了繁琐的层层汇报、逐级审批环节。然而,由此带给大家的压力也更大了,正所谓“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每个人都需要对自身的工作抱有极端负责的态度,将问题解决在自己手中,绝不流向下一环节,以确保任务计划的顺利推进。“拖延症”、“粗枝大叶”这些通病在项目组绝无可能。 项目组采用“一步正样”的全新研制模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方案设计验证、正样设计和AIT试验,成功开展了飞行试验。 此次飞行任务获取了返回舱再入过程中的气动力和气动热特性数据,验证了我国未来多用途飞船新型气动外形。可以说,该团队为我国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创新进场模式 践行极简主义 去过发射场的人都知道,越临近进场越是忙碌,除了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外,还需要收拾行囊,带好未来几个月需要用的生活物资。而这一次,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项目组采用了全新的进场模式——“零生活箱”。 这个团队的成员都推崇当下最流行的“极简主义”。为了减少进场携带的物资,他们给生活物资来了个“断舍离”,既节省了经费,又让主线工作凸显,让繁琐的杂务“靠边站”。 创新带队模式 培养复合人才 “锻炼和培养综合型人才,实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责”是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项目组探索的新方向。 女调度伊佳原本是抓质量工作的,加入该团队以后,从调度到质量、财务、政工直至秘书工作,她统统都能协调安排好,俨然一副“大管家”的样子。 作为研究室主任,黄震在项目组还担任技术组组长,似乎有“三头六臂”,练就了一身金刚不坏的本领。 留在“后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副总设计师马晓兵则带领团队,一边干着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工作,一边干着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飞行控制的工作,时不时还要向参观来访的航天爱好者们做科普讲解,做到了“三不误”。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文昌航天发射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东风着陆场三地联动,队员们精诚合作,团结一心,像接力跑似地一棒一棒接力着,直到返回舱在巴丹吉林沙漠安全着陆。 “通过一次任务,锻炼一支队伍,培养一批人才”,这一直是载人航天总体部所践行的理念,而创新则为这个团队的人才成长注入了新鲜的驱动力。 不少人或许会以为执行完一次任务后,研制人员应该能歇息一阵子了。实则不然。许多执行完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飞行任务的队员第二天就投入到了热火朝天的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任务中。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飞行任务的成功是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良好开端,激励和鞭策着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在创新之路上继续前行。(黄煜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