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有云:“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治学态度。正所谓,儒风五行,仁义礼智圣,诚于中,形于外,内外道德品行兼修慎独。 尽管集诸多荣誉于一身,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7103厂焊接大师曹玉玺言行之间尽是谦虚,只是当用“慎独”来形容他的时候,曹玉玺停顿了片刻,难得爽快地接下来:“我觉得可以这么说。” 数十年来,“慎独”是曹玉玺内心的法则,也是他工作的标尺。 机缘巧合出大师 曹玉玺与焊接结缘有点机缘巧合。 1978年,初中毕业的曹玉玺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由于成绩优秀,他被当时的067基地红光技校挑中,还处在“爱玩阶段”的曹玉玺只是从父母的言行中感受到,这仿佛是一件好事——因为被选中者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入学之时,曹玉玺想学的是钳工专业,但由于身材瘦小,14岁的他身高不到1.6米,而钳工是一个体力工种,最后,曹玉玺被分配到了焊接专业。颇具戏剧性的是,工作后曹玉玺个子却“蹭蹭蹭”地长起来,最后长成了一米八的大个子。 1980年,曹玉玺技校毕业,16岁的他进入7103厂从事发动机焊接工作。一晃就是数十载。 这份需要用脑动手的工作倒也能够发挥曹玉玺的特长。平时曹玉玺就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同时,他也爱动手,小时候经常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把家里的老式闹钟、缝纫机给拆了再装回去。 正是因为这种爱琢磨、爱动手的特性,曹玉玺在工作中迅速成长起来。自参加工作以来,曹玉玺没有落下六院任何一个型号,他如同一位熟悉人体骨骼的外科医生,熟悉发动机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类材料、每一种焊接方法甚至是焊接温度间的细微差别。 在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曹玉玺解决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确保了我国新一代大推力绿色环保液氧煤油发动机的顺利研制;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工艺、新材料、新问题,曹玉玺组织开展了先进焊接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实现了多种新型焊接工艺在预研、液氧煤油等型号产品生产中的应用,部分新焊接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先进性;曹玉玺组织完成的运载型号发动机推力室、燃气发生器自动化焊接工艺研究,不仅提高了运载型号产品焊接质量的稳定性,更提升了发动机质量的可靠性。 2003年,他考取国际焊接协会(IIW)颁发的国际焊接技师(IWS)资格证书,随后以“异种有色金属焊接”获得六院首批绝招绝技、技能名师称号,这也使得他成为了六院唯一的国际焊接专业技师人才。2013年,集团公司批准成立了“曹玉玺焊接大师工作室”。 7103厂5车间装配二班班长程喜文依然记得2003年第一次见到曹玉玺时的情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厂房内的人却已如热锅上的蚂蚁,当时产品出现问题需要补焊,在尝试数次以后,一堆人束手无策。“找曹玉玺来。”有人提议。 不久以后,逆着阳光,程喜文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从远方走来并出现在厂房门口。衣服干净,不像个一线工人,一言不发,绕着产品转了几圈,又蹲下看了看,随后变换角度又仔细观察了一番。稍后,帽子往旁一搭,衣服袖子整齐往上卷好,操起焊枪,开始焊接。产品上弧光闪烁之后,曹玉玺停下来观察了一番,进而放下了焊枪,“焊好了。”他淡淡地吐出了三个字。 “原来他就是‘曹特技’。”程喜文在心中默默念道。2002年,曹玉玺被评为国家特级技师,私底下,厂里的同事们都称他为“曹特技”。 初次见面让程喜文觉得,这个“曹特技”不一样。后来,他们成为了工作中的搭档,也成为了生活中的朋友。一晃十几年过去,那个明媚的下午与“曹特技”的首次相见场景,一直烙在了程喜文脑海中。他的印象仿佛就是曹玉玺的形象素描,一个技术精湛,不喜空话,看起来很“稳”,而又带点知识分子范儿的焊接工人。 “可能一半的时间是常规工作,另外一半的时间是在做‘修补工作’。”曹玉玺介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已经数不清创作了多少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睛之作。作为国家特级技师,很多时候,曹玉玺是同事们一筹莫展之时的救星。“修补”,是当产品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时进行的抢救。在曹玉玺看来,修补一个产品如同“进行一台手术”,能够变不可能为可能,收获到的是极大的成就感。 《阿甘正传》有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味道。”曹玉玺说,“修补”带给他最大的快乐,就是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病号”是什么样子,因此当修补成功的时候,那种收获和愉悦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对于产品与挑战,曹玉玺有一种偏执般的执著,又有着一份睥睨一切的自信。“我相信,如果我不能做好的话,世界上也没人能够做好。”这种自信,既有时间的积累,又有工作的历练。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自动化大型设备进入车间,国家特级技师也要与时俱进。每当有新设备进车间以后,就能看到曹玉玺趴在设备上,有时候一趴就是大半天。“他在研究新设备。”徒弟胡海刚介绍,曹玉玺对新技术总是很兴奋,如果过几天在新设备上看不到他了,就表明他已经把新设备摸透了。 师徒之情代际传承 对于曹玉玺而言,师傅王光明对他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王光明出生于高干家庭,话不多,但是技术过硬也爱钻研,喜欢读书,骨子中又带有文人的清高。在厂里活不多的时候,师傅爱一个人琢磨事情。 作为六院的航二代,曹玉玺的成长期是在秦岭深处的红光沟度过的。那里除了山还是山,曹玉玺从小也养成了对着山发呆的习惯。他坐得住、不聒噪,因而也得到了师傅的欣赏。 在数十年共处之间,他和师傅既是师徒,也是朋友,而师傅的爱好、个人修养、治学态度等也深刻地影响着他。在他看来,师傅有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独有的风骨。这些“不可名状”的特点与气质,让他终身受益。 在22岁的时候,已进厂6年的曹玉玺也有了“师傅”这一新的身份。对于手艺人而言,一代代传承的不仅有技术,还有为人之道、个人修养。 “不见其人,先闻其名。”几乎每一位徒弟在见到曹玉玺之前,都知道在7103厂5车间有一位国家特级技师,因此,他们都是带着些许的忐忑投于曹玉玺麾下的。经过接触,徒弟们发现,这位师傅不仅技术精湛,还很细心,人也很随和,徒弟们本以为大师的脾气都很大,最后发现师傅难得跟大家红脸。 徒弟们不知道的是,为了当好一名管理者,这位爱看书的师傅又去书中寻找了不少经验。“批评人的时候要尽量在人少的时候,夸奖人的时候要尽量在人多的时候。”这是曹玉玺的一条心得,努力用最善良的方式去管理徒弟们,尤其现在“80后”“90后”的徒弟越来越多,曹玉玺也在努力去跟上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工作之中,曹玉玺是师傅,生活之中,曹玉玺是徒弟们的“保姆”。每天要是看到哪个徒弟脸色不好了,他要关心地问个原因;徒弟们特点各异,他要想着因材施教,给每个人规划职业生涯;徒弟们家庭困难了,他要想办法帮助一把。 对于曹玉玺而言,徒弟的成长是对他最大的安慰。目前,在他的徒弟中,已有2人晋升为高级技师,多人成为车间技术骨干。 像风一样自由 曹玉玺的办公室有一个简易书架,书架上和《焊接工具》等工具书做伴的是《民国国文课》《中国哲学简史》《古罗马与汉长安》等书籍。 小的时候,曹玉玺就经常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在他看来,书籍除了能给人以知识外,还是他人生活体验的一种浓缩。 对于书籍,曹玉玺甚至有着某种偏执般的膜拜。当遇到困顿或者无助的时候,曹玉玺总是习惯去书籍中寻找力量与答案。 在学校刚当上班长的时候,面对如何当好一名管理者,曹玉玺翻看了书本;工作后开始学踢足球的时候,师傅赠送的一本发黄的《小足球》教材,成为了实际上的启蒙;当在专业上遇到难题的时候,书籍就是他的另一位老师。 王国维曾概括人生三个境界。对照之下,在曹玉玺身上,读书也可分为四个阶段。在书籍匮乏的时候,对于书没有选择,有书就看;工作以后,只要进城,就必去书店买书,并且每次要把书店里为数不多的焊接专业书都买光;后来,对书有了甄别能力,先前买的很多书被曹玉玺扔了;如今,逾知天命之岁以后,曹玉玺又迷上了哲学,从哲学里锤炼心性,提取管理和创新之道,应用在焊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 胡海刚说,每次下晚班回家的时候,师傅办公室的灯都还亮着,告别白天的喧嚣,晚上是曹玉玺读书和琢磨问题的时间。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曹玉玺的另一大爱好。年轻的时候,一有时间,曹玉玺就坐着绿皮火车去旅游,如果说读书是从纸上感受他人的生活的话,那旅行就是近距离观察他人的生活。 空闲的时候,曹玉玺就独自骑着心爱的摩托到处转,他并不是轰着油门在马路上狂飙的刺激派,而是信马由缰地慢慢骑下去。曹玉玺说,他享受这种独处的时间,也喜欢这种像风一样自由的感觉,这是他放松的方式,正如他喜欢的西安籍歌手许巍唱的那首《像风一样自由》,骑行带给他的不是血脉贲张,反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他可以在骑行的时候,头脑安静下来思考,正如幼年的他经常面对着连绵群山发呆一般。 曹玉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兴趣广泛,足球、排球、篮球、围棋都是他擅长的项目,他也时常鼓励徒弟们多参加体育锻炼,“他说体育好的技术一定好。”胡海刚笑着说。 王光明曾借阅过一本徐悲鸿作品素描集给曹玉玺,集子中一句“尽精微致广大”对曹玉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成为了他的座右铭和QQ签名。作为一名普通焊工,曹玉玺一直在普通岗位上极尽精微,最后也成就了一番大事业。“真没觉得自己多高尚,只是觉得乐在其中。”曹玉玺淡然道。 正如每一个奉献的航天人一样,曹玉玺奉献事业的背后,是对家庭的亏欠。 “作为父亲是不及格的,作为丈夫也就打60分左右。”曹玉玺如是评价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每天一大早去上班,晚上8点多回家吃饭算是早的,家里的事情全交给了爱人袁军。他只参加过两次孩子的家长会,陪孩子玩耍的时间“屈指可数”,有一次骑摩托带孩子“兜了次风”,把孩子乐坏了。 孩子曾问他,怎么就这么喜欢焊接,有意思吗?曹玉玺回答道:“这是我的爱好,就像你们‘80后’‘90后’喜欢网络一样。” 如今家人对他的工作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曹玉玺也开始反省。如果重新来过,是否还会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工作?面对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实实在在:“我应该会把时间统筹得更好,更加高效,让工作和家庭都不耽误。”(陈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