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温暖中国 航天温度
陈占胜:让创新成为信仰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日期:2017/02/09

陈占胜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八院科技委常委、多个卫星型号总设计师,同时兼任某学科技术带头人、973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专家组副组长、探月工程三期“交会对接”专家组成员等多个职务,至今已先后成功研制了实践六号、实践十二号、实践十六号、浦江一号等多个系列卫星,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5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硕士毕业。到1998年,仅用3年时间便成长为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的所长助理;2006年,他36岁,就已跻身中国航天最年轻的型号总设计师之一;2010年,他作为总设计师带队研制的首颗星——实践十二号成功发射,一举填补了4项国内空白;他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奖励不胜枚举,2015年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年创新奖;他在八院抓总研制的卫星型号最多,从低轨到高轨,从大卫星到小卫星。他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八院科技委常委、多个卫星型号总设计师陈占胜。

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

同事们都说他“聪明”,但他却把“创新”作为自己的信仰。

他身兼学术技术带头人、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专家组副组长、探月工程三期“交会对接”专家组成员、总装备部有效载荷专业组成员等多个职务。用陈占胜自己的话说,他“出道算早的”。

看了他的简历你也许会惊讶,一个学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的人,如何能在3年内掌握卫星的研制技术,并成为卫星总体所主管研发的所长助理,又如何能在没有任何卫星工程研制经验的情况下担任实践六号这一开创领域的卫星副总设计师,至今已参与研制了5个型号的卫星,其中担任总设计师的就有4个。

他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发展。”所以,他研制的每一个型号不仅都是一个新的领域,而且都在新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他说:“我的型号都是我‘想’出来的,都是自己从创意或理念和用户需求开始,通过努力“PK”来的。”例如,实践十二号卫星就源于国家一个5万元的预研课题,最终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此外,他参与研制的实践六号卫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停顿了25年的空白。实践十六号卫星的相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5年9月他研制的浦江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作为总设计师,他开创了“即插即用”的设计理念和“众筹”商业模式,开辟了八院微小卫星的新天地,非常契合国家整个军民装备体系的深刻变革。

一夜白头,用科学精神砥砺担当

从被评为八院十大杰出青年到集团公司优秀科技青年,从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市IT青年十大新锐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从获得集团公司航天基金奖到国家何梁何利基金奖……但当被问及获得这么多奖有何感想时,他却说:“对于获奖,我一直是‘被动’的,只是想着把型号研制工作干好,获奖当然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但工作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陈占胜从小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从不让自己有半点的松懈。由于负责的型号多,工作负荷和难度常人难以想象,在研制实践十二号期间,他一度患上了睡眠障碍症,一头黑发一下子变得花白,但这没有影响他年轻而富有激情的内心。他说:“虽然获得了何梁何利奖,但我不是科学家,可能会有很多创意,但还上升不到科学,我会一直致力于用我的创新、创意解决科学技术的工程实现问题。”以此推动航天技术发展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带动国家的专业多一点再多一点。

陈占胜对获奖是被动的,但支持卫星产品国产化却从不被动。“如果我们不用,国产化就更难发展。”他说,“只要我们做好试验,过程严格控制,应该没有问题。不要因为它是国产的就对它产生偏见。”所以,他在用户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在实践十二号卫星上首次使用了国产行波管放大器。随后,他又在实践十六号使用了该设备。

后来,国产行波管放大器在我国飞行器上得到推广使用。这不仅打破了国外对我国宇航用元器件进口封锁和同类产品国外技术垄断,为国产化产品在宇航领域的工程化应用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敢于亮剑,创造历史新纪录

在团队成员心里,陈占胜是一个极聪明的老总。他说:“团队不仅要能埋头干活,还要会抬头看路,既要有航天特殊的业务素养,还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想法才会有行动。”

而在他的眼里,每一个团队成员也是最棒的。他说:“我有什么想法就和他们沟通,他们有什么思路也会放开了跟我讲,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新的想法、谋划新的项目。”现在他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用于研究卫星顶层设计方案和实现途径,具体的实现工作大多交给研制团队。即使是在实践十二号研制过程中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的“711”的工作模式下,大家依然保持着快乐的心情。

实践六号A星组建队伍时平均年龄只有28岁,当时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年轻。2010年4月,团队用10天时间完成了实践六号04星的两个大型试验、实践十二号卫星出厂、实践十六号整星方案设计评审等工作,这个敢于亮剑的金牌团队又一次创造了航天历史的新纪录。他说:“我们这支队伍最大的特点就是,别人看我们还是很年轻,但我们已经拥有了多颗卫星的工程研制经验。”他们不仅是年轻派,更是实力派。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技术支持:北京航天四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