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十一部飞控系统设计师,主要负责无人机飞控软件和地面监控软件的设计研发、更新维护及实地操作。2000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十一院(原701所)无人机研制团队,作为飞控系统设计的主要成员及负责人,经历了CH-1、CH-2、CH-3、CH-4等无人机的完整研制过程,十余年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CH系列无人机的研制成功及交付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余年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十一院十一部飞控系统设计师李峰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步成长到技术骨干,再成为分系统技术负责人。他的工作大部分是在有“方仓”之称的多功能地面站中完成的:面前是一排闪着蓝光的LED显示屏,四周是高大的计算机柜。在不到2平方米的范围里活动,转个身都非常困难。机柜散发的热气裹挟着人的呼吸,热浪在形似集装箱的“方仓”里横冲直撞寻找出口,却被前后左右四堵“铁墙”死死困住,向上猛冲,又狠狠摔回原地。 最后一刻的压力 李峰密切监视着飞机空速、垂直速度、俯仰姿态、滚转姿态、油门、机翼舵面、气压高度等数值的波动,已经有好几个小时了。眼睛很酸,他抬起镜框揉搓了几下,视线依然聚焦座位前方近半米处。 不能有失误!不能出意外!李峰暗暗告诉自己。项目组的全部心血都在他的双手之间,一个不慎,满盘皆输。作为无人机飞行员,必须顶住临场压力,坚持到最后。 对这套由他主导研发的无人机飞控软件和地面监控软件,李峰熟悉它的每一条代码、每一个符号。他快速回想了一遍状态检查的过程,有瑕疵的程序已经修正,疑似有问题的雷达高度表在他的坚持下也已换掉,每一个传感器的跳动范围均显示正常。大脑高速运转的同时,他的眼睛没有一刻离开监视屏幕。 “进入浅下滑,姿态正常。” “高度10米,航迹跟踪正常。” 飞机对准跑道,“5米、3米、1米,触地。”飞机缓缓滑行,随后稳稳停住。演示成功!无人机顺利交付!方仓里的众人瞬间卸掉了全身压力。李峰转过身来,自信而从容。 “他的座位长年空着” 对这位飞控室的技术带头人来说,出差是常态,出国更是家常便饭。 某国的热是出了名的。作为控制组的成员,李峰并不需要在厂房蹲守。但为了按期完成无人机的交付,他和项目组的其他成员一样,没昼没夜地守在飞机旁。就算打杂,他也甘愿。天色暗了,他高高举起大灯,试图照亮机体内部每一个黑暗的角落。1000瓦的大灯,让热气尚未退去的厂房更像个巨型蒸笼,离灯最近的李峰也只能被迫接受灯光发炙烤。几个晚上下来,李峰的脸辣辣的,看上去像烤熟的红薯外皮。洗脸的时候只能掬一把凉水,象征性泼几下。出差地医疗资源匮乏,李峰只能拿自带的烫伤膏,胡乱抹抹。好几个月过去,脸上的“烤”痕依旧明显。 虫子趋光,成群结队爬进厂房,迅速铺满一地。李峰和同事们无处下脚,只好壮着胆子、硬着头皮,一个跟着一个,从虫子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他们默默祈祷,厂房正中的飞机能免遭虫子侵袭。等所有人都顺利抵达目的地,再回头一看,刚开辟的路消失了。虫子窸窸窣窣的爬行声,在黑暗中听得人毛骨悚然。第二天清理厂房,扫出来的虫子尸体,堆成一座小山。 厂房远离市区,水多草多,孵化出来的花蚊子又大又凶。李峰的手上腿上没有一寸皮肤完好,脸上也满是红红的点、大大的包。被咬后奇痒无比,李峰一直忍着。 诸如此类的“插曲”,李峰经历过太多太多。年均200余天出差在外,别人眼中的“异常”他已经习以为常。办公室的座位成了“摆设”,室里新来的年轻人倍感好奇,连续三四个月没见过一面的这个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航天母亲孕育的航天苗 李峰与航天的情缘要追溯到他的母亲。上世纪七十年代,母亲所在的医院从武汉整体搬迁到宜昌远安,身为护士的母亲加入了新组建的航天医院,再也没有离开。从小接受航天精神熏陶的李峰,顺理成章爱上了航天。高中毕业后,他挥别父母,北上千里来到哈工大,真正走入航天的知识世界。 乐于助人的母亲,总是把病人的急、难看在眼里,为有困难的家庭义务照看孩子。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李峰养成了严谨细致、低调朴实的个性,为他成为今日公认的“金牌飞行员”埋下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