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宫二号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5岁,历时五载,用青春和汗水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并在轨稳定运行,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二步二阶段空间实验室任务奠定了关键基础。
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伴随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指令的发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长征二号FT2火箭的托举下腾空而起,在皎洁的圆月映衬下奔向苍穹,为全国人民的中秋佳节送上了一份航天大礼。 在这成功的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研制团队,他们风华正茂,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朝气;他们肩负着国家使命,牢记载人航天精神,宵衣旰食历时5年,用任务圆满成功践行了“首飞标准”,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喝着白水”打一场攻关的硬仗 吃苦、战斗、攻关、奉献是载人航天精神的实质,面对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承担的航天员中期驻留、在轨补加等新任务,研制团队在研制攻关过程中生动地诠释了“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尤其是目前只有俄罗斯和美国掌握的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他们更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为了全面验证补加系统的性能,进一步验证飞行器间的补加流程并获取关键数据,研制团队在801所搭建了系统间补加综合试验平台,模拟真实上天环境。 试验期间,型号总师、各单位相关技术人员克服个人和家庭困难,在801所试验现场连续蹲守20多天。为了确认上天状态与地面的一致性,吃透每一个细节,在试验关键时刻型号两总带队24小时不眠不休,朱恩涌等几位关键岗位人员4天只休息了不到9个小时,渴了喝口白水,饿了吃口面包,坚持在试验现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试验顺利完成,获取了极其宝贵的数据,为完成好空间实验任务在轨补加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忍着泪水”奏一曲慷慨的骊歌 天宫二号研制团队大部分都是刚成为或即将成为爸爸妈妈的青年人,各自承担着重要的家庭责任。然而在任务和使命面前,只要组织一声号令,他们便义无反顾地踏上发射场埋头工作。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程师尚明友早早地就接到了进场任务,却直到出发前才告诉自己的妻子。因为他知道家中孩子年幼,自己一进场,就等于把大小事务都交给了妻子,对此他有着深深的歉意和不舍。 同是第一次进场的吴冰,爱人临盆,他只匆匆返回北京看了一眼刚出生的孩子,就立即回到了工作岗位,将牵挂默默地藏在了心里。 临发射前两天,调度胡海勇的妻子也临近预产期,他提前把最后两天的工作安排好,匆匆赶回了北京,而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5年前诞生之日起,他就一直陪伴着它成长,最后没能在现场亲自送它上太空,成为他心中的遗憾。 “沾着汗水”写一部奉献的青春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外,高68米的92号站标校塔孤独地屹立在一片茫茫戈壁里,这里没有电梯,没有厕所,甚至连仅有的两台空调也早已年久失修。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测控通信系统的队员们大多是老队员,去过许多地方的他们唯独对这个标较塔 “爱恨交加”。“爱”是因为这里是他们自首次交会对接任务以来多次战斗的地方,“恨”的是来到这里,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就是把45台共计800多公斤重的对接试验设备扛上几十米高的房间,然后在狭窄的不到3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展开并进行对接试验。 7月下午三点的戈壁滩上,92号标校塔屏蔽室的温度已经达到了35.5度,在嗡嗡嗡的设备声音中,稍微呆一会儿都会让人感到窒息。而队员们从每天早上8点半开始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工作,一直要持续到晚上十点多。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都在标校塔上解决,争分夺秒地追赶进度。 为了模拟真实的天地对接状态,设备在屏蔽室里运行时需要关门才能屏蔽干扰信号,即使那老旧的空调还能运转,队员们也“不舍得”开空调,为的就是保证信号不受到电磁干扰。这样一来设备加电后本身散发的热量,再加上密闭空间空气不流通,屏蔽室的温度会比外面高许多,队员们常常会被热得汗流浃背。为了防止在屏蔽室里缺氧,队员们还需要轮岗。 就这样,大家在汗水浸泡中持续工作10天,为任务圆满成功做了有效保障。 “滴着盐水”造一座梦想的“天宫”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发射场的70天里,有16天要开展电测工作,作为电总体主任设计师的南洪涛要负责多项关键工作。然而,当电测开展到第14天时,南洪涛的身上突然长出脓肿,且高烧不退,最强的抗生素也无法缓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医院的大夫建议他立即回北京手术治疗。 此时距离电测结束只有2天时间,电测结束后,还有电测交总装的工作要做。南洪涛不想在关键时期离开自己心爱并陪伴多年的“天宫”。在给爱人打电话告知病情并得到支持后,打着点滴扛了4天的南洪涛终于迎来了脓肿的消退和电测阶段的结束。 要知道,电测期间,试验队实行中午不断电的模式开展连续测试,所有电测人员在电测大厅一呆就是一天。在南洪涛和他的团队在电测大厅工作的16天里,有13天的测试加电时间达到10小时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