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感动航天人物(团队)风采 > 正文
王健儒:每次成功都是新起点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王健儒,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41所首席专家、长征十一号火箭发动机总师、总装航天运载技术专业组专家,先后负责并完成多项固体运载动力技术的立项和研究,填补了我国大推力固体运载发动机的空白。在长征十一号研制中,先后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首个实用型快速发射固体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航天发展,动力先行。2015年9月25日,我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固体动力应用实现了历史性拓展。2016年8月2日,国内迄今直径最大的航天固体发动机首次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运载能力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有专家坦言,这几次突破将在我国航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固体运载、固体助推将助力中国人将视野拓展到更为遥远的星宇深空”。而这几次历史性大突破的背后,都有一个年轻人的默默奉献和付出,他就是王健儒。

十年一剑

2012年,国家正式将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立项。在北京,年轻的王健儒代表设计团队参会。之后他带领团队,攻克一系列难关,通过3年紧张而有序的研制,全面完成了首飞前各项研制工作。2015年9月25日,在西北大漠,由四院提供固体大推力主发动机的我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一飞冲天,一时间举世瞩目。

从2005年的理论预研到2015年长征十一号的飞行成功,时间跨度整整10年,可谓十年磨一剑。而王健儒,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固体大推力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和我国固体运载动力技术的领军人物。

青春记忆

王健儒记忆里的第一个关键词是 “味道”。试车前的每次燃烧试验做完,他都会在冷却后的第一时间爬进燃烧室,看绝热层烧蚀情况,仔细测出烧完后的剩余量,为后续研制积累数据。而他要面对的,是燃烧室里面碳化物、氯化物,以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刺鼻气味。现在,绝热层燃烧前后味道的变化,他一闻便知。

另一个关键词是 “首飞”。2015年9月。长征十一号首飞前,王健儒已经是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了,同时兼任全箭的副总师。在发射现场,他是最忙碌的,也称得上是最如履薄冰的人。他可以直观看到的,是发动机上的一个压力表。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表上哪怕有一毫针的变动,都让他把心提到嗓子眼,立即召集主任设计师们,一遍遍复查,看前期的设计是否有疑点。虽然,这样的复查,已经进行了无数遍。

王健儒对自己评价是:聪明说不上,但还算勤快。单位各个部段的生产,他总要亲临现场,敏锐地发现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在面临艰难技术问题的时候,他总是说,“想一想,再想一想”。就为这句“想一想,再想一想”,王健儒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身边的同事说,他是技术问题的“活字典”,“问一下王总,你就会清楚”,他总能够第一时间调动大脑数据库的存储系统,迅速跟当下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匹配,搜索出相关结果和数据。

满满的日程表

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源于日常工作中的积累。

在某型运载火箭固体助推发动机全尺寸工程样机试车前很长一段时间,王健儒就过上了天天往返于办公室、会议室和车间的“三点一线”的生活,全程跟踪发动机的状态。

跟他一起干这个项目的设计师说:有好多次,王总上午刚在所里开完会,就第一时间直奔几十公里以外的厂区现场跟踪产品状态,然后又赶回所里参加下一个评审会议或前往另一个试验现场,会议或试验结束后又再次赶赴生产试验厂区,一天之内要来来回回好几次。哪怕是一个单项试验,他也要全程跟踪。大家说,看着他都觉得他累。在现场的时候,他依靠多年的经验积累,同时根据其他型号曾经出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先后解决了密封结构设计、熔渣沉积等多个技术难题。

因为忙碌,王健儒三天两头出差,跟家人相处的时间很少。他许诺孩子几年的出游计划一再泡汤。他在家的时候,和工作中严厉的形象完全相反,对孩子的管教特别宽松,甚至还因为太过惯着孩子被家人数落。王健儒的妻子,也是一名设计师,本身工作也很忙。但面对更忙王健儒,妻子还不得不承担起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照顾老人孩子。尽管妻子也有怨言,但她依然全力支持王健儒的工作。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