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是我国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亲切地誉为是航天的“总总师”。
北京阜成路8号航天大院有一幢普普通通的红砖小楼,100岁的任新民和他的家人就住在这里。天气好的时候,人们偶尔会看到他在老伴的陪伴下,在院子里遛弯。作为我国“航天四老”里目前唯一在世的老人,任新民的老年生活和很多老年人一样:遛弯、看报、写书法……有人来看他时,他总会问“长五什么时候打啊。” 自从1956年8月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任北京,参加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筹建工作,任新民的一生便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有人说,任新民的一生波澜壮阔,因为参与了众多航天工程的论证、实施。但他自己却说,“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和钱学森一起从零起步“干航天” 1948年,美国布法罗大学第一次聘任了一位年轻的中国人为讲师,他就是任新民。 尽管在国外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但任新民一刻也没有忘记“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初衷。新中国成立两个月后,他破除重重阻碍,如愿归国。 很快,任新民就成为了当时陈赓领导的南京军区科学研究室的一位研究员。穿上了军装,他成为了共和国的一群特殊士兵中的一员。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军事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急需一批专家,任新民随后奔赴北国。 1956年,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开始组建我国导弹的专门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在东北参观重工业时,一个沉稳、且与他经历相似的年轻人让他感觉一见如故,这个人就是任新民。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任新民欣然答应。 从此,任新民开启了自己与中国航天事业共生、共荣、共奋进的“航天人生”。由于“伯乐之遇”,任新民也与钱学森结下了一生“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上世纪50年代的科研条件和专业人才都非常有限,经济基础和工业技术更是相当薄弱。当时只有钱学森在美国参加过导弹与火箭的研究、实验工作。 1958年1月,我国开始了P-2导弹的仿制工作。液体火箭发动机被称为导弹的“心脏”,是导弹仿制中的重要关键技术之一。当时担任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的任新民和同事们先后克服了材料、工艺、设备及推进剂等方面的重重困难,终于掌握了P-2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被成功发射。 在中近程导弹的自行设计工作中,任新民担任这一型号的副总设计师,主管发动机研制工作。1960年,苏联撤走了专家,国内经济建设出现了暂时性的困难,他和同事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终于在1962年1月实现了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试车成功。 在向尖端技术进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1962年3月21日进行的第一枚中近程弹道导弹飞行试验(东风二号)遭遇失败。任新民和同事们迅速展开紧张的故障分析工作。经过改进后的中近程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再次进行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迈开了独立研制导弹的步伐。 东风二号研制成功后,任新民又马不停蹄地转入了一个全新型号——液体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东风三号)。1965年后,他全面负责这一导弹的研制工作,带队赴试验发射场指导飞行试验。 东风三号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拥有了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中程导弹。 东风三号成功发射之后,任新民领导开展技术研制的东风四号导弹也顺利完成既定任务。 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 1957年10月4日,苏联宣布成功把世界上第一颗绕地球运行的人造卫星送入轨道,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探索的新纪元。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最后被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而运载它的火箭为“长征一号”,任新民担任该型号的负责人。1970年4月,任新民和钱学森乘专机从发射场飞抵北京,向周恩来作长征一号与东方红一号发射前最后的汇报。 会议期间,周恩来环视参加会议的人员,问任新民同志来了没有,这样问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文革”期间,周恩来也始终关注着任新民,有时国务院开会也要求他参加,就是为了看看他是否平安无恙。 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奋斗,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使中国掌握了研制多级运载火箭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也被光荣地载入了中国航天史册。 任新民同钱学森等研制试验的有功人员,于当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晚上,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称他们是“中国放卫星的人”。 一生呕心沥血带中国航天“上台阶” 时间走到了1975年,在这一年,60岁的任新民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专门负责运载火箭、卫星的研制、发射工作。这一年内他连续组织了三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尤其是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航天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通信卫星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前期的重点任务之一。1975年3月31日,毛泽东亲自批准了由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中国通信卫星工程的报告》,由此有了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 说起“331工程”,正是由于任新民的据理力争,才最终确立了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三级使用氢氧发动机的方案,并最终有了长征三号的辉煌。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任新民担任发射首区技术总指挥。1981年9月20日,上海的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在任新民主持指导下,首次把我国一组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升空,20分钟后,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和测控技术、卫星通信技术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地球同步卫星技术的国家。 任新民始终坚信中国人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气概,完全可以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发射自己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在1986年到1990年五年的时间里,他相继领导研制和发射成功了五颗通信卫星,为我国的电视、广播、电教、通信、数据库提供了有效的服务。1986年前后,任新民又被任命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改进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等五个工程的总设计师。 任新民还是我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的倡导者和主持人。1986年他被任命为对外商业发射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1990年初春,他坐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主持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地球同步轨道,实现了我国用国产运载火箭进行国际商业发射零的突破。 到了晚年,已逾古稀之年的任新民担任了风云一号02批(风云一号改进型)工程的总设计师。他还是另外两项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这两项工程都已圆满地完成了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任新民还担任着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工程的技术顾问,并参加了长征三号甲发射实践4号和配重星、长征三号甲发射东方红三号的组织领导工作。 老骥伏枥,霜重叶红,在上世纪末期,这位接近耄耋之年的老航天仍一如既往,奔波于研究所、工厂和卫星发射中心,在他眷恋的航天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 晚年推动载人航天工程立项 在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举行的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上,任新民获得了功勋奖章,作为中国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任新民被认为是总师第一人。 1978年6月,已经担任七机部副部长的任新民,带领中国航天代表团到日本进行学术访问,一名日本记者问,你们中国航天准备不准备载人?相隔不过两年,美国众议院下设的一个专门委员会的主任访问中国时,点名要找任新民,两人见面后这位主任问的问题也是,中国航天准备不准备载人。 这些问题把任新民问住了,30年来他的心思都用在了导弹、火箭和卫星工程上,而现在他意识到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了,任新民开始构想载人航天这个项目。 没有新的任务和工程,航天这支队伍如何锻炼提高?已经走过了“前30年航天路”的任新民,到了晚年,开始考虑“后30年的路”的问题。 当时最激烈的争论,集中在中国到底是采用载人飞船还是航天飞机的分歧上。任新民最初也倾向于航天飞机,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他最终转变了态度:上飞船比上航天飞机更符合中国的实际。 两种不同意见的专家们仍然各持己见。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的任新民面对如此情景不得不暂时休会,但是他私下登门拜访那些意见最为尖锐的专家,希望能够达成共识。 在第二天开会时,任新民说:“载人航天工程马上就要立项了,我们有新的目标、新的任务,如果因为我们几个人意见不一致,把事情耽搁了,对不起江东父老。”他这一番言辞恳切的讲话感动了当场很多人。任新民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让大家心服口服,表决顺利通过。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讨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问题。经过讨论,会议一致同意,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的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代号为921工程,自此该工程在全国各地有关单位悄无声息地全面开展起来。 921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开始时,任新民已经是77岁的老人,但他仍然坚持参加研制中各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后来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 2003年10月15日,迈入88岁高龄的任新民,再一次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送着神舟五号飞船将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遨游。当记者再三要求采访他时,他只说了七个字,“好啊好啊非常好!” 2014年11月,年近百岁的任新民因病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还时刻关心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情况。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去医院看望他,并向他汇报新一代运载火箭在研制过程中取得的最新进展时,任新民听了非常高兴,他说:“真希望长五早点飞上天啊。”(黄希) (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栏目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