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巨星陨落 大道新民
追忆师长:难忘与任新民共事的日子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7/02/14

12月5日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任新民的100岁生日。作为航天人的老领导与老前辈,他的百岁华诞让很多与他有过交集的航天人纷纷感慨:一生能与大师相逢,实乃人生所幸。在老部下眼里,任新民是一个朴实无华、从不摆官架的人。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他面对挫折从不退缩,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时刻践行航天“三大精神”;作为一位领导,他给予科技人员充分尊重,于工作生活中给人点滴感悟。他平易近人的作风和科学民主的态度激励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

在此选登部分曾与任新民一起工作过的同事的回忆文章,以此献上对他的衷心祝福。

最难忘的是他的品格

在研讨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能否研制的关键时刻,专家队伍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双方各执一词,势均力敌。任新民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立下军令状,如果长征四号甲火箭研制不成功,我负全责。”

我至今无法忘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任新民的带领下,我们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日日夜夜。期间,任新民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研究和归纳。他敢于决策、善于决策、不惧风险、敢于担当。在他的带领下,液体火箭发动机最终研制成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奠定了动力基础。

我至今无法忘记,上世纪80年代,任新民主持攻关,为解决长征三号火箭“纵向耦合振动问题”集思广益。期间,任新民与大家一起,从试验方法革新、试验装备改进、理论分析研究、计算复核验证入手,最终圆满解除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

我至今无法忘记,任新民在古稀之年为长征四号运载火箭、风云一号卫星研制所付出的一切。

任新民(右)与孙敬良院士(左)相谈甚欢

在研讨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能否研制的关键时刻,专家队伍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双方各执一词,势均力敌。任新民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以立下军令状,如果长征四号甲火箭研制不成功,我负全责。”而决定用长征四号甲火箭的首发箭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任新民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时,从技术方案的论证、确定,到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任新民都亲临现场,与有关人员一起研究讨论。家在北京的他几乎是常住上海,奔波于长四甲火箭和风云一号卫星的研制单位,协调解决各种问题。最终,长四甲火箭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将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

在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一、二级的基础上,八院通过技术改进成功研制了长征二号丁火箭;在长征四号甲火箭的基础上经过改进研制出了长征四号乙和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四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如今,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四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已成为我国“长征火箭家族”中的一支生力军,特别是在发射极地轨道和近地轨道卫星方面,已占据半壁江山。在这个过程中,任新民对长征四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作出了重大贡献,完全兑现了工程立项时的承诺。

在风云一号01批卫星出师不利、队伍可能解散的情况下,任新民主动思索,认为风云一号01批虽然是试验气象卫星,但没达到设计要求就不算完成任务。他带领科技人员构思了卫星改进型总体技术方案,带领科技人员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风云一号02批终于获得国家批准立项。

在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时,测试检查工作进度十分紧张,任新民像年富力强的科技人员一样,在发射场厂房东奔西跑,在发射塔架上爬上爬下,从早忙到晚,凭借长期积累的测试检查经验,组织解决了一系列难题,排除了多个疑点。

最终风云一号02批中的两颗业务星,准确地进入了各自的预定轨道,达到并超过设计要求,两颗卫星分别被列入世界极轨业务气象卫星序列,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航天声誉,并在我国遥感卫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上的突破,为后续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等系列卫星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任新民对风云系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心血。

在事业上,任新民是我们的导师。在生活中,任新民也是我们的楷模。长期来,任新民与夫人相濡以沫,家庭和谐,总是争着为社会、为他人多做一些好事。无论工作多忙,任新民总要抽出时间坚持每天跑步健身,即使在古稀之年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态,在家人的搀扶下每天艰难地走路100步,还时常与我们交流锻炼身体的心得体会。

在任新民百岁华诞之际,我作为曾经在他教诲、指导下工作过的科研人员,衷心祝他健康长寿!(孙敬良/口述 尹林发/整理)

(口述人孙敬良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火箭发动机专家。)

                                     

作为领导,他给予科研人员充分尊重

1967年冬天,任新民和马作新等人一起坐直升机到沙漠,为寻找火箭残骸走了5天5夜,露宿在空旷的沙漠里。天气特别冷,他们就用胡杨的枯枝把沙子烧热,压在棉被上,用这样的方法取暖。

1958年3月的一天,我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四室报到,室主任是任新民。第二天,任新民找我们新报到的员工谈话,言辞恳切,语气和缓,有长者之谦逊,却不显领导之威严。

1959年,一分院所有干部职工都在为仿制“1059”而忙碌。任新民找到我,让我担任某发动机主管工程师。他和气地说:“你要独当一面,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我当时感叹,领导指派任务,却这样客气、诚恳。

1960年,任新民又让我担任某型号主任设计师。我向他坦言,这个型号关系重大,万一搞失败了怎么办?再者,主任既要当科研人员,还要负责协调各方关系,我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职务。任老却笑着说:“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全面,只有把握全局才能将技术工作做得更好。你只管放心去干,出了错,我负责。”他一席话,打消了我的顾虑,也使我受到极大鼓舞。于是,我欣然接受安排,全力投入新的工作。

后来,在任新民的直接领导下,我们成功研制出百吨级推力发动机和高空发动机,并克服了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的头号难题。

任新民(中)与马作新(右二)等人合影

《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一书中写道:“在专家任新民所长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的马作新、张贵田等领导下研制了这两种发动机。这两种发动机不仅使‘长征一号’获得可靠的动力保证,而且还为我国大型火箭发动机研制、设计、生产、试验奠定了基础。”

1971年,我调往“三线”,一走就是4年。等我回京时,任老已是航天部副部长,我从事火箭发动机的设计。我们虽不在一起工作,却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

2014年,为撰写《钱学森与航天一院》一书,我带领19所档案馆的同事拜访了任新民。一进大门,任老就向他的女儿讲述了文章开头所写那段在沙漠中用沙子取暖的经历。近百岁高龄的任老,对很多事情都记忆模糊了,对这件事却记得如此清楚,我的内心非常感动。

如今,任老已走过了整整100个春秋,我为他高兴,祝福我的老领导百岁寿辰快乐,也祝愿我的老朋友福寿绵长!(马作新/口述 楚芸焕/整理)

(口述人马作新是19所原所长、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

                                          

工作生活中,他常于细节处给人点滴感悟

任新民有一颗年轻的心。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出差时,年轻队员喜欢在不忙的周末一起去爬山。一次,任新民竟然主动要求加入。于是,那个周末,50多岁的任新民和一帮20多岁的年轻人开始了一场徒步登山之旅。

与任新民一起工作,会经常收获对生活和工作的点滴感悟。

花絮一

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盛夏的午后。十几个人的办公室里,大家像平常一样正埋头工作,闷热的空气游动在办公室的每个角落里。

门被缓缓推开。“起立!”不知是谁一声喝令,划破了近乎凝滞的空气,所有人瞬间从凳子上弹起来。“敬礼!”大家的右手“刷”地定在太阳穴旁。那时的我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面对突然降临的“庄严”,难免会有些紧张。等缓过神来的时候,任新民已经走到了大家中间。

“都坐下,你们继续忙手里的活儿,我就是过来转转,看看大家。”40多岁的任新民(时任第三设计部主任),衣着朴素,笑容和蔼……

这是我第一次与“大领导”零距离接触,任新民一点也不像我先前想象的那样严肃。他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我们接到通知:以后在办公楼里见到上级无需行军礼。

任新民(右)与张恩昭(左)一起探讨问题

花絮二

60年代初,东风二号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多发定性状态产品于1965年至1966年发射成功。然而好景不长,某批产品抽检试车发现批次性质量问题,给研制队伍的内心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

一天晚上11点多,我和几个加班的同事刚回宿舍不久,就接到传达室的电话:“速去任主任办公室!”

推开门,任主任正趴在办公桌上研究问题,几张图纸铺满了桌面。见大家进来,他说:不弄明白我睡不着啊……那个夜晚,大家对故障模式再次进行研究分析,结合遥测数据推演故障细节,一直到深夜两点。第二天白天,在任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又针对故障模式进行大量试验验证,无论是在整机试车还是泵组件试验,任主任一场不落地出现在现场,跟大家并肩作战。

经过连续几天几夜分析排查,最终确定了发动机抽检试车失败的原因。接下来,相关单位组成了特别工作队,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产品返修工作。经过近百天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修复工作。

花絮三

在文章开头所提及的那次登山活动中,一开始大家都特别担心任主任的体力。在登山的前半段,我们凭着一股兴奋劲,一路向前冲。远远落在后面的任主任不慌不忙,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在半山腰休息,顺便等任新民,每次他赶上来时,大家再一起走。

经过了几次休整后,大家慢慢没了之前的那股冲劲,越走越慢,而任新民却还保持着原来的速度,不知什么时候,已把我们甩开了一大段距离……

在回来的路上,任新民笑着说,一座座小山就像科研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占领了小山,还有更高的山需要我们去征服,我们就是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实现超越……(张恩昭/口述 刘琳/整理)

(口述人张恩昭曾任西安11所副所长、科技委主任。)

                      

他是一位帅才,时刻穿梭在航天事业一线

在建设发动机试车台期间,任新民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还经常深入试车台建设现场。据王桁回忆,每次看到任新民来,他们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任主任如此重视大家的工作,害怕的是,任主任对技术问题一定会刨根问底,容不得他们有一丝侥幸心理。

任新民是一个帅才,技术功底扎实,有大局意识和前瞻意识。我国第一代液体火箭和运载型号从策划到完成,他都起到了主导作用。

第一次和任老总打交道是在1958年初,当时大家正着手自主研发一种小发动机。一穷二白,没有试验条件,急需建设试验台。我承担了试验台压力贮箱设计任务。

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全国上下都在打麻雀。任主任打麻雀都是沿着产品加工的路线进行,“一边打麻雀,一边工作”。有一天,他来到试验台贮箱生产的地方,对试验台建设工作非常关注。他在和我讨论的时候,一点也没有领导架子,像一个老朋友一样。他也没有因为我是一个刚入门的新人而对我另眼相看,对于我说的意见,他不但认真听,甚至还拿笔记下来。

后来,我们开始开展“1059”仿制。苏联给我们的资料里,没有发动机试车相关内容及建台资料,建议将发动机拿到苏联去试车。任主任当时态度明确,一定要自力更生,建设我们自己的发动机试车台。

当时我和另两位同事承担了提出建台任务书及制定液气系统和电路系统原理图的任务。我的专业其实是造船专业,对于火箭发动机试验,尤其是控制电路技术不是特别了解,因此是边学习边攻关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们基本上长期驻扎在建台现场。

到了验收阶段,任主任更是隔一两天就要来一次,一待就是一两天。对于每个流程、数据和调试步骤,他都一清二楚,帮忙解决了很多问题。正是由于他的推动,试车台很快建设成功。

任老总还是一个非常尊重科学规律的人。“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是他对我们的教导,也是他个人的真实写照。他十分重视预先研究工作。上世纪60年初期,他组织技术人员开始氢氧发动机预研工作。“尽管氢氧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多、难度大,研制周期长,但能提高运载能力,且对于今后航天技术的发展是必需的,这个台阶迟早得上。”任老总的据理力争对氢氧发动机最终立项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任新民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航天事业上。他上班很早,从一楼到三楼走廊上的灯,他亲手关掉,浪费一度电他都心疼。夏天午休时间长,可他很少午休,吃了午饭,他便顶着烈日步行到发动机有关车间了解生产情况,现场处理问题。(王桁/口述 谭钏/整理)

(口述人王桁曾任北京11所副所长、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

京ICP备13027524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技术支持:北京航天四创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