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重要新闻 热点聚焦 直通两会 议案提案 现场直击 大业微言 航天话题 图说两会
直通两会 当前位置:首页  >  直通两会 > 正文
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谈航天商业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10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报

如今,航天正从“高墙大院”走出去,成为全社会兴趣盎然的一块新“蛋糕”。近年来,不断有非航天企业公开表达“希望进入航天领域”的意愿。今年两会期间,这样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不仅是有意愿,已经有企业进来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恒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凡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要允许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政府的态度可谓十分明确”。

航天商业化 大势所趋

报告明确指出,要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张建恒认为,航天作为尖端技术行业,不仅在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经济规模,更重要的是,航天科技对很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都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比如说,载人航天工程带动了新材料产业,月球探测牵引了控制技术的发展,这些成果已经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比如高铁等等。”张建恒介绍。

当前,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诸多新兴产业,尤其是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产业,都要借助于卫星应用,航天科技的应用正迎来高潮。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航天商业化逐渐成为航天领域的一种趋势,同时也是推动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近年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在主动推进航天商业化发展。

随着我国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集团公司抓住机遇,启动了商业遥感“16+4+4+X”系统的建设。去年年底,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制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高景一号01组两颗卫星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升空。今年1月,高景一号正式具备运营能力,集团公司向社会发布首批影像。今年,高景一号02组两颗卫星也将入轨。

“高景一号的商业化运营是集团公司从航天制造商向航天制造与运营服务商转变的重要举措,将打破我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进一步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遥感技术的巨大需求,为我国航天技术走向全球开展商业化运营贡献力量。”全国政协委员、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总结道。

此外,去年10月,集团公司所属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在京正式揭牌。该公司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火箭的商业化时代正式来临。

小卫星乱象 亟待规范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加入到航天“蛋糕”的瓜分中来,不仅有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科技巨头的身影,还涌现出了信威、零壹空间、翎客等一批新兴的私营航天公司。

“我们应该持开放的态度,民企进入航天,势必会产生‘鲶鱼效应’,从长远和全局来看都是好事情。”包为民认为,“但术业有专攻,从事航天的企业必须要有资质。”

众所周知,航天向来都是高技术与高风险的事业,当下随着航天商业化逐渐深入,航天产业的入行门槛在某种程度也有所下降。一些民营企业从事航天工程的技术保障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同样让航天从业人员感到担忧的是在当前航天商业化背景下“小卫星满天飞”的状况。

上月中旬,印度创下成功一箭发射104星的纪录,引发国际关注。有评论称,“这只是一箭多星技术的量变过程,并不是实现人类卫星发射技术的质变突破”。

“搞小卫星不能一哄而上,我们需要更多长寿命、高质量的卫星。小卫星在高轨容易成为太空垃圾,将来引发混乱。”全国政协委员、集团公司一院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说。

近年来,我国的小卫星商业发射也形成了一个高潮,其中地方性小卫星工程极具代表性。

“我们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发射卫星上,实际上最应研究的是如何使现有卫星得到更好的应用。”包为民建议,“这需要国家从顶层进行规划和布局,用法律手段规范商业航天活动秩序”。

在制约航天商业化健康发展的因素中,除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外,从航天企业内部来讲,人力资源配置问题也亟待解决。“更多的任务不能靠更多的人去完成,要靠管理来提高用人效率。”包为民说。

“对我们来说,未来肯定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张建恒认为,航天企业要做好应对竞争的准备,将技术、机制、管理、经营等各方面能力培育发展好。张建恒表示,集团公司愿与社会各类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好太空经济。(崔恩慧 倪伟)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100209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