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防建设需要,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使用的燃料含能量愈来愈高,一位专家这样形容其风险:“用一个小钢球顺着药面滚上半米,这些高敏感的火药就会被点燃,而其燃烧的温度可达数千度。” 怎样更好的改进刀具,提高整形效率,确保安全性,是徐立平一直思考和研究的问题,2005年工厂发生的一次意外事故,让徐立平的这个想法更为迫切。一个同事就在给一个不大的发动机进行药面整形操作时,刀具不小心碰到了发动机金属壳体,擦出的火花瞬间点燃了发动机,发生爆炸,同事当场牺牲。这起事故给了徐立平极大触动,他暗暗发誓,只要还在整形岗位,一定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学的刀具,规避危险。 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他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三十多种刀具,其中九种申请了国家专利,两种已获授权,一种获得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工创新大奖,一种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使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操作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都得到了有力保证。2005年以来,尽管不能完全替代手工操作,工厂也一直在努力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数控技术,目的是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和人机“面对面”操作危险系数。 为此,工厂引进了国内最大的立式整形机,然而,要将如此先进技术应用于药面整形,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熟悉和使用过程远比想象艰难得多。徐立平从设备安装之初便参与其中,他根据自己的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改装吸屑装置、加装连锁装置等20余项改造建议,并编写了整形机整形程序,使设备性能更好的满足岗位需求。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整形机操作控制知识,承担了最核心的整形程序编制任务,白天蹲在整形机边反复琢磨,晚上通宵达旦的计算各项参数。经过不懈努力,徐立平逐步摸索出适用于各种燃速推进剂的整形参数,并针对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整形刀具,而他带领下实现的数控整形机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的成功应用,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工作中,他不断总结,编写了十余种工艺规程和标准,确保了规范操作。在同事和家人眼中,他就是一台冲劲十足、不知疲倦的“永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