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重要新闻 先进事迹 幕后故事 图片资料 媒体评论 视频报道
幕后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  幕后故事 > 正文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发布时间:2017-03-29    信息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大家好!我叫张春云,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的一名普通职工。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的是我的同事、大国工匠徐立平师傅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2016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七。

备受瞩目的2015年度“感动中国”颁奖盛典隆重举行,来自航天科技集团四院总装厂的技能工人徐立平站在了这一被国人称为“年度精神史诗”的领奖台上。“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辞的那一刻,全中国都在为航天点赞,为航天人喝彩!

感动中国的背后,是徐立平在危险工作岗位29年的坚守与默默付出。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导弹武器装备的“心脏”,发动机推进剂燃面的尺寸和精度直接决定着导弹的飞行轨道和精准射程,燃面整形迄今仍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再精密的机器依然无法完全替代人工。29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徐立平和他的同事们就用心做着一件事——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按工艺要求用特制刀具对已经浇注固化好的推进剂药面进行精细修整,以满足导弹飞行的各种复杂要求。

徐立平从事的工作需要极高的精准度。而与精准相比,这个岗位的高危险性则更令人生畏。固体燃料的特殊性,使得操作人员在整形时犹如躺在炸药包上,一旦刀具不小心碰到金属壳体,或摩擦过大发生静电放电,就会瞬间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几千度的高温,操作人员安全逃生的机会一丝都没有!

1987年,不到19岁的徐立平技校毕业后,来到母亲曾经工作的地方——四院7416厂固体发动机整形车间。入厂教育的第一课就是发动机点火试验,现场巨大的轰鸣声和腾起的蘑菇云,深深地震撼了徐立平,而随后的安全培训更是让他刻骨铭心。仅仅是一小堆废药,在遇到明火后瞬间燃起巨大的火光和冲天的浓烟。一起参加培训的同事们都惊呆了;“这玩意儿太厉害了!”而那时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荣耀背后竟是如此危险!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这门儿手艺。在师傅的指导下,他从最基本的拿刀、推刀学起,在试件上反复琢磨和练习,下刀不能太深、切削要薄、用力要匀,更重要的是“心要静,不可浮躁、要心无旁鹜”。他一刀一刀勤学苦练,练到手臂酸痛也不肯停下,刀具都不知练坏了多少把。

工夫不负有心人,徐立平的手越来越有感觉,时间长了,用手一摸,就知道如何修整出符合设计要求的药面。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徐立平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一张纸的厚度,堪称完美。

选择整形岗位,就意味着选择与危险为伍,与死神做伴。药面微整形的特殊性,要求操作时,工房里最多不超过两个人。戴上护具,开始工作后,只有眼睛在注视,双手和刀具在移动,绝不能出现一丝疏忽和纰漏。夏天,厂房闷热难耐,推进剂的特殊味道吸引着大批蚊虫,给操作带来很大影响。冬天,长时间一个姿势会让冻僵的双手麻木,只能放在暖气上烤烤,再重新拿起刀具操作。

1989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进入研制攻坚阶段,连续两台发动机试车失利,又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再次出现药面脱粘。为了彻查原因,当时在没有先进检测设备的条件下,专家组毅然决定,就地挖药,寻找“病根儿”。

就地挖药,意味着要钻进已经装填好烈性推进剂的发动机燃烧室内,挖出浇注固化好的火炸药,而且挖药量极大,这在工厂历史上是头一次。艰难可想而知,危险更是不言而喻。

然而没有丝毫犹豫,一支平均年龄三十岁出头的突击队迅速组成。院、厂领导第一个钻进去查看情况,经验丰富的班组长打孔探明位置,车间主任当起了“首操作”…… 在他们的带动下,还不到21岁的徐立平主动请缨加入。

狭小的空间,半躺半跪在成吨的炸药堆里,忍着浓烈而刺鼻的气味,突击队员们用木铲、铜铲小心翼翼一点一点抠挖。那一刻,所有人都清楚,他们是在与死神比肩!为防止用力过大引起强摩擦,每次最多挖四、五克药。高度的紧张和缺氧,使得每人每次在里面最多只能干上十几分钟。作为最年轻的突击队员,徐立平每次进去总要多坚持几分钟,好让师傅们多缓一会儿。他后来回忆道,“当时,在里面除了挖药的沙沙声,都能听到自己紧张的心跳。”

就这样,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历时两个多月,挖出300多公斤推进剂,成功找到了故障原因,修复后的发动机地面试车圆满成功。更重要的是,由于查明了原因,后续发动机试车连战连捷。

在这场攻坚战中,队员们经受住了巨大的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挖药过程中,他们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等各种身体不适和病痛……任务结束后,徐立平的双腿疼的几乎无法行走。母亲疼在心里,却什么也没说,只是强迫他进行锻炼。所幸的是,在高强度的物理训练下,徐立平的双腿逐渐恢复了过来。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自己都不记得承担过多少次了,而每一次他仍然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徐立平全家11口人,除了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其余8口都是航天人。弟弟和他一样,也在一级危险岗位工作,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全身多处烧伤。尽管如此,父母仍旧是兄弟俩义无反顾的支持者。多年来,在这个和睦的大家庭,形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多忙,周末全家人都要在父母家聚会。老父亲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才说出原因,“每星期聚一下,看着孩子们都平平安安的,叮嘱几句,心里才踏实!”

徐立平何尝不知道家人对他的牵挂!2001年,徐立平的一名工友,因操作时刀具不慎碰到金属壳体,瞬间引起发动机剧烈燃烧,工友当场牺牲。徐立平万分痛心,暗暗发誓,只要自己还在整形岗位,一定要研制出更好用、更科学的刀具,规避危险。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他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三十多种刀具,其中九种申请了国家专利,两种已获授权,一种获得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工创新大奖。

又一个重点型号任务投入批产,周期要求紧,任务量大。组员们不停加班加点,仍然满足不了进度要求。整形工序一度成为严重的生产瓶颈。看着大家疲惫的样子,作为班组长的徐立平既心疼又着急。怎么办?还能怎么改进?这些问题一直在他脑子里不停地盘旋。

一天晚上,徐立平看到儿子在用削皮机削苹果,看着快速转动的削皮机把手,他突然有了“灵感”,好像看到了苦苦找寻的答案!他立刻兴奋地找来笔和纸涂涂画画起来。第二天一上班,就带领大家设计、加工。经过不断修改完善,一个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诞生了,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操作可靠性和质量稳定性都得到了有力保证。工厂将这个刀具命名为“立平刀”,并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

“再艰难的道路总要有人走,再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这是徐立平经常说的一句话。29年始终与危险“共舞”,同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大多都已换岗或者离开。妻子也曾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为了我和你儿子,你能不能也换到安全点的岗位。而他每次都说,等把这阵的活儿干完再说吧,可这一说,当年的“帅小伙”已快到了 “知天命”的年纪。

其实,徐立平也有感到累的时候。但他说,每当看到导弹发射、火箭上天的时候,心中的自豪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那一刻,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谢谢大家!

【关闭】  【打印】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98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信访邮箱:xinfang@spacechina.com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