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平与父母家相隔百米,得闲,他会溜达过去,陪二老坐坐。更多时候是父亲滔滔不绝,他在一旁安静地听着。 “这包东西再不吃要过期了。”徐立平边随手翻看箱子里的食物,边叮嘱父亲。这箱食品将在几天后的家庭聚会上,被一大家子人“一扫而光”。 两周一次的家庭聚会,是徐家的传统,这是老爷子亲自定下的规矩。“以前在山里,伙食不好,我要他们每个礼拜回来,改善改善。现在条件好了,又都忙,就改为两周一回。”徐父徐桂林年近80岁,声音依旧洪亮。 徐家老两口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各自成家立业。如今,一大家子11口人,除去正在上学的三个孩子,其他人都干航天。 母亲温荣书退休前和徐立平工作在同一个车间。她是一位地道的江南女子,在江苏出生,与徐父在内蒙古相识,后来辗转到陕西扎根。这个徐立平最尊敬的女人,是这个危险岗位——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整形车间里最早的一批员工之一。 当初,温荣书曾建议儿子从事火药整形工作,却没预料到其后的危险。“当时哪能想到航天会发展这么快?发动机大到人可以钻进里面。”温荣书心里五味杂陈。 在梁远珍印象里,初识徐立平,他是一个文艺青年。那是在1989年,她刚进厂。“一个男孩眼睛大大的,老追着我说话。” 彼时,徐立平喜欢弹吉他,喜欢唱歌,而梁远珍中意的是他会做饭。“饿不着就行了呗。”时隔20多年,梁远珍仍旧略显羞涩地表达着她最初的朴素想法。 如今,梁远珍早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个四川女子一肩挑。“他加班多,活又累,我做做饭也应当嘛。” 梁远珍害怕炮声。响两声不怕,响一声心里就发慌。她怕是徐立平出事了。刚有手机那会,徐立平加班晚回,常常忘记告诉妻子。梁远珍坐立不安,打电话过去没人接,她骑起摩托车就往车间跑。 最让梁远珍自豪的,不是床底藏了一箱子证书的徐立平,也不是走在街上被人认出是“大国工匠”的徐立平,而是顾家的亲密爱人徐立平,是常常鼓捣出个新玩意儿、让她自豪感“爆棚”的发明家徐立平。 也会吵架。每每这时,梁远珍会独自出门,到小区里散散步、跑两圈,气顺了再回来。“他工作危险,不能让他分心。”梁远珍话说得坦然。 上完夜大后,徐立平常常抱一摞机械方面的书回家,有时坐在书桌前,拿着铅笔在图纸上写写画画,一坐就是半天。最近他又抱回了一摞书,凭梁远珍的直觉,估计又要有新刀问世。“他的爱好就是他那些刀。”梁远珍笑笑,略带嗔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