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写一本书,几十万字,难吗? 那有什么难的,几十年或者幸运的话上百年,有的是时间。 那又有多少人真的给自己写一本书呢,抑或几篇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字? 偶然翻到一本叫《催生》的书,是我们工厂一位退休的老同志张明级写的。400页,近30万字。书中以艺术化的笔触刻画出工厂开拓者们克服困难、超越逆境,在曲折的道路上一如既往前行的有力步伐。文字非常朴实,具有方言特色,故事情节很丰满。不过,我这个小辈,由于对当年的情境缺乏了解,读起来相对费力了些。但我却很乐意读上几遍,每次读着都会有热血沸腾的冲动。 从书中,我们看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高举着“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旗帜,面对一条未知的路,从零开始,摸爬滚打地寻找着各种办法。读这本书时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当年创业的艰难,感受到那一代青年人的奋斗与激情。一遍读下来,对工厂的创业历程也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很感谢张明级老同志为我们记录了当年的点点滴滴,而他自己却说只是为了给自己内心一个交代。 张明级,1938年出生在万县,因革命工作的需要来到泸州,参与工厂各项筹建工作,1999年从工厂退休。老先生在岗时主要负责产品试制、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曾分别担任生产科科长、产品开发办公室主任、离退休管理处处长,是工厂的第一位高级经济师。 《催生》一书近30万字,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于年过七旬的张明级来说却是涂涂改改、布满笔墨的数份手写稿。他们这一代人不习惯对着电脑敲字,手写稿、钢笔字对他们来说更为亲切。张明级白天要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伴儿,所以大多时候都在晚上写。虽然在创作时间上并不宽裕,但由于都是亲身经历、亲身感受,老先生只用了大半年的时间便写完第一稿,接下来便是一遍又一遍地修改。 曾与张明级一起共事的老同事们都说,《催生》让他们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当年大伙儿干得风生水起时的情景,看到了工厂一步步走来的不容易。对于这本书,张明级很平静地说,作为一名深耕航天领域几十余载的老党员,在退休之际,总想写点什么,不管对别人是否有影响,至少对自己算是有个交待吧。 《催生》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一位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一位老人为航天事业倾其毕生精力的由衷热爱。愿昔日创业的种种艰辛,能让熟悉者心起波澜,更让后来者懂得珍惜,激发年轻一代为航天事业奋斗的雄心壮志。 (作者:罗俊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