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一院702所环境测量专项团队:打造长七的“黑匣子”

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7-04-19

“黑匣子”俗称飞行记录器,是记载飞机飞行数据的重要电子设备。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研制队伍里,就有这样一个团队承担起了“黑匣子”功能,记录了火箭发射前及起飞时的关键力、热、风载参数。这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702所环境测量专项团队。

像打游击一样铺设电缆

长七火箭使用的是新一代高集成活动发射平台,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的大部分仪器集成在发射平台上。这就需要为数据记录仪器铺设电缆。

这些电缆为什么不在发射平台建造的时候就布好线呢?环境测量专项团队热测量组组长陈一凡给出了答案:“因为活动发射平台要多次使用,仪器也要多次使用,再加上这是首飞,以后还要根据首飞参数进一步调整设备位置,所以活动平台就好比是一个空的出租房,我们就是往里面搬这次要用的家具,住几天还要搬走。”

该团队5月5日开始布线工作,说起整个过程,陈一凡直言“不堪回首”。发射平台台面要接受火箭发射时的气流火焰冲击,要记录这时的数据,就要在台面钢板下均匀地铺上电缆连接下层的传感器。

钢板只能隔一段掀开一块。掀开后的铺设通道只有70厘米高、15厘米宽,其间还有排水管等其他管路。陈一凡说,“这样狭小的空间,对我这样一个胖子来说真是考验,只能弯着腰、侧着身、吸着气往里面挤,一旦换气,我就会被卡住……”

这还不算什么,在他们施工期间,正好赶上活动发射平台管路清理。清洁管路的吹气噪音,就在布线人员耳边不足1厘米的地方呼啸,让他们头疼欲裂。于是,他们开始“打游击”——问清楚管路清洁一天要吹几次,间隔频率是多久,看看时间快到了,上面人拍拍钢板,下面的人赶紧从闷热的通道里爬出来,趁机吹吹风,落落汗……

陈一凡说,那段时间,只要数数工作服上每一次出汗形成的“年轮”,就能清清楚楚地数出这个人每天下通道多少次。

“黑匣子”建设中的“特殊”人物

“往前走,左转,看见第三个口没?上面画了个点,就贴那……”类似的话是力学组组长张永杰在“黑匣子”建设过程中最常说的,他在遥控着什么呢?

被遥控的是环境测量专项团队中的一个“特殊”人物。小个子的田亚平,可是被领导点名的关键人物。

原来,发射平台预留的力学传感器布设点方案出来后,张永杰愣住了。这些布设点的空间,他只能头进去,身子进不去。但活动发射平台已经造好,在这种情况下,身高1.6米的田亚平被领导一眼相中。“就是他了,他能进去,全靠他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风载测量组,近60岁的老专家马斌捷每天要顶着烈日,在脐带塔上爬上爬下很多次。因为,他们要测量、记录火箭在各种风中的弯矩,就像人一样,压力过大就不适合运动,他们的记录结果甚至可以影响到火箭发射时间的决策。

就好比一个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不管能否夺冠,他本次的心率、肌肉力量等数据都是以后再次参赛的重要参考依据。

“长七”火箭是我国新一代全数字化运载火箭。首飞之前,所有的环境数据都是经过推演、仿真获得的。张永杰说:“6月25日的长七火箭首飞成功,才让我们获取了它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这些数据记录将为后续火箭发射的状态调整留下宝贵财富,让后续火箭发射变得愈来愈完美。”(王涑)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98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