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树深化改革标杆 擎航天文化大旗

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7-09-13

一年前的这个夏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一项事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将航天文化领域的几支主要力量聚合到了一起。

2016年7月29日,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揭开了中国航天文化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主动出击 做优做强做大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简称交流中心)由原中国宇航出版公司、中国航天报社、中国宇航学会和航天人才交流中心4家集团公司直属单位重组整合而成。

此前,这4家单位都在各自专业领域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新时期,它们也面临着规模较小、业务同质化、管理职责不完整、责任落实不到位、党建工作薄弱等“卡脖子”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集团公司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重要指示要求,实现“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成为科技创新排头兵、全面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

在历次工作会的基础上,集团公司着眼于持续推动“六个战略转型”,研究制定了《“十三五”发展综合规划纲要》和《全面深化改革指导意见》,力争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方法,着力解决影响集团公司长远发展的矛盾问题,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对4家直属单位进行重组整合,可谓是集团公司党组经过调研分析、慎重研究的结果。

“这次重组整合,不是因为发展困难而被迫进行的重组,而是着眼未来更好发展而主动进行的改革。”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在交流中心成立大会上强调。

从外部环境来看,交流中心的成立既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第六次工作会战略部署的一项重大举措,是适应国家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要求、整合内部相关资源、加快航天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规范经营管理的客观需要。

而从4家单位自身看,通过重组整合推动业务融合和业务创新,有利于共享品牌、资源和渠道,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几家单位的支撑服务作用,也能提升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交流中心要想办法做优、做强、做大。”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吴燕生在调研交流中心时勉励大家。

一年多时间以来,在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的关怀与支持下,交流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凝心聚力,不断推动这个新生组织的融合发展。“工作有序衔接,改革有序推进,党建得到加强,发展实现提速。”对于该中心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吴燕生曾用这样24个字评价。

“未来,我们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落实集团公司党组的战略部署,担负起自身在航天事业建设进程中的使命,勇做改革的探索者,形成发展的新动能,让改革成果惠及员工。”交流中心主任邓宁丰表示。

抓住机遇 选对改革路径

站在改革的重要关口,往哪里去,路要怎么走,考验着企业领导者的智慧。交流中心领导班子深知,改革要尊重企业的发展规律,路径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才行得通。

如今交流中心已制定其“十三五”发展规划,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天文化产业公司”定为总目标,并形成了“一个单位、多个主业”的发展布局。

在业务深度融合过程中,交流中心加强了对业务板块的统筹管理能力,初步构建了对内统筹管理、对外开拓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强化了对集团公司的服务支撑作用和对外的航天文化影响力建设。此外,其基础管理水平也大大提升,规范高效的管控体系基本建成。

截至6月底,交流中心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润与2016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22.7%和443.1%,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员工收入也保持了同步适度增长幅度。

改革大潮中,讲求顺势而为。邓宁丰认为,要把改革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起来,重点抓好“三个机遇”,使之与交流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关联。

首先要“抓好航天事业发展的机遇”。当前,航天科技工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都对航天事业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背景下,交流中心旨在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将航天与社会衔接的文化平台,形成集约优势,在航天新闻传播、科技出版发行、特色文化创意、人才培育服务、国际科技交流等领域发挥引导作用,从而拉动整个航天系统的文化建设。

今年6月,交流中心与国际宇航联成功主办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的千名代表参加,创下了国际宇航联合会全球系列会议人数新纪录。通过搭建共商、共建、共赢的平台,大会为推动全球空间探索合作创造了契机,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此外,交流中心还圆满完成了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成就展、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航天科技成就展、4·24航天日系列活动、“八一·少年行”科普卫星发射、院士传记丛书出版发布、集团公司重大宇航发射报道等一系列重大任务,资源聚集优势初现。

“抓好军民融合机遇”和“抓好供给侧改革机遇”这两个邓宁丰口中联系紧密的机遇,也使交流中心的业务领域得以快速拓展。自成立以来,交流中心一直努力打造产学研平台,使自身成为航天产业外部技术交流的窗口,同时借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科研项目模式等航天管理成果,为地方提供智库服务。

目前,交流中心积极落实集团公司与贵州省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在贵阳市落地军民融合、航天科普教育、人才服务等项目;与国家军民融合绵阳基地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了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组建了“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推进了与江西省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建设中科赣州创新智库、与山东省东营市联合建设垦利创新智库及产业基地等合作。同时,与广东省、浙江省等地的合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今年4月,首届国防军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大会在京召开,承办方是交流中心的下属子公司——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务有限公司。来自12大军工集团的近500名人力资源高端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深化军工企业人力资源改革。

“你们为军工人才工作做了一件大好事!”许多与会嘉宾高度评价道。

由原来的行政引导向市场引导转型,让交流中心迸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以前是各家单打独斗,现在是凝聚整个中心的资源和力量一起闯市场,由此带来的成效放到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中科航天人才公司总经理杨志感慨道。

加速融合 实现文化同心

改革之路从不平坦,能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考验着企业管理者的担当。

交流中心领导班子认识到,面对改革中遇到的难题,首先要实现思想和服务的转型,“用增量去化解矛盾”。

化解矛盾还要靠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了促进融合,该中心重构了职能部门和业务单元适度分离的事业部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职能管理更注重“精、准、严”(精细、准确、严格),业务部门则着力于“专、实、活”(专业、务实、活力)。

同时,以初始化为重组整合的突破口,交流中心还细化岗位职责,建立管理流程,识别问题难点、敏感点,用问题倒逼思考,强化了规范管理要求。

几家单位的重组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以前过于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在新组织的重构中遇到不适,因此要加快文化的融合。”交流中心党委书记王一然认为。

因此,在交流中心近期的3次专题党课中,2次主题都聚焦于“文化”。

一年多以来,交流中心加强了原来各家单位薄弱的党建群团工作,党委在中心发展中的政治引领力、发展推动力、人才原动力、文化影响力、和谐保障力和监督执行力得到大大提升。中心临时党委将规范党建工作、完善党建制度作为提升党建能力的突破口,制定党建和党风廉政制度16项,同时完成了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代表的各项党建任务,按规定完成了党员组织关系排查、党费补缴等工作。目前,该中心正在筹备召开第一次党代会。

“只有通过大项目牵引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并细致做好人的工作,才能使整个企业上下‘文化同心’。”王一然说。重组后,党员在中心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心业务融合发展。

邓宁丰和王一然不约而同地提到“从严管理干部”和“打通员工职业通道”对于交流中心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交流中心成立后,坚持“凡提四必”,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同时推进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实现人才队伍发展通道多元化。

“原则上我们鼓励干部职工在不同业务平台间流动。”王一然说,“所有制度的建设不是为了束缚人,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作用。”

“相对于一时的待遇,我们更看重给予干部职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邓宁丰说,目前,既有较强综合能力又有专业深度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交流中心来说,仍然是缺乏的。对于员工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路还很长。

王一然坦言:“中心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刚起步,我们离最终目标还很远。”

不忘初心 引领航天文化

交流中心领导班子直言不讳改革进程中承受的压力,也直面当前存在的问题。比如,专业化程度尚不够高、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在当前文化大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发展水平离集团公司党组的要求和员工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科学管理等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等。

然而,他们对改革却是充满定力和信心的。“改革最宝贵的成本就是时间,时机错过了就没有了。”邓宁丰语气迫切地说,“我们要成为集团公司全面深化改革的标杆,发挥示范作用。”

从成立之初,交流中心就将“做航天文化的引导者”作为其长期发展的愿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中心的发力点更加聚焦,仍然是首先要把5个业务板块做精。

未来,科普航天建设、国际化推进、航天特色党校建设、信息化项目建设、软科学建设、航天学术影响力建设、航天文化影响力建设、大众出版规模化发展、上市公司培育、航天文创产品品牌化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共11个业务方向,将出现在交流中心重点打造的工程项目清单上。到“十三五”末,交流中心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同时,交流中心领导班子认为,中心发展既“不能贪多”,盲目揽活;也“不能贪快”,相对于规模,要更看重利润,提升经济质量。而相对于经济数据,在邓宁丰的心中,更重要的还是中心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才是我们的本质追求。”邓宁丰说,“只有带着理想去远行,我们的企业才会越来越好、越走越快。”(崔恩慧)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隐私与安全
京ICP备13027524号 |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98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监事会邮箱:jianshihui@spacechina.com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 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