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携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长征五号、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长征十一号,模型1:10)集体亮相。
自2015年起,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长征十一号、长征七号、长征五号先后成功首飞,提升了我国自主、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未来,通过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长征九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完成,中国的运载火箭将实现整体更新换代,对航天强国建设起到支撑作用。
据一院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傅学军介绍,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是以发射空间站舱段任务为目标进行设计的大型近地轨道液体运载火箭。该型火箭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进行改进研制,按照“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要求,遵循技术共用和产品化设计的原则,并进一步提高可靠性设计。火箭为一级半构型,捆绑四个直径3.35米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直径5米。火箭总长约54米,起飞重量约850吨,起飞推力约1078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22吨。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可执行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等多种轨道发射任务,支持单星发射、多星发射、星座组网和补网发射。火箭全箭总长约29米,起飞推力1188千牛,起飞质量约103吨,典型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000公斤。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是我国首枚新一代固体捆绑中型运载火箭,和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均由八院抓总研制。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采用模块化、组合化、系列化设计,通过不同数量固体助推器和液体芯级组合形成合理运载能力台阶、性价比较高的运载火箭系列,依托固定发射塔架完成发射,火箭可适应零下30至零上40摄氏度发射环境温度;火箭在发射场测发周期为14天。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计划于2020年实现首飞。
据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小军介绍,长征七号甲火箭是在长征七号火箭的基础上,与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三子级组合形成的新一代中型高轨三级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全箭总长60.13米,芯一、二级直径3.35米,芯三级直径3米,单个助推器直径2.25米,火箭起飞质量约573吨。“该型火箭研制,能够满足高轨道航天器的发射需要,填补我国高轨道5.5吨至7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带动我国运载火箭的全面更新换代,完善我国航天运输装备体系。”王小军说。
“长征八号将有望填补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吨至4.5吨运载能力的空白,并兼顾近地轨道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能力,具有发射成本适中、发射周期更短、适应多个航天发射场条件的特点,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前景可观。”长征八号火箭总设计师宋征宇介绍,全箭总长50.3米,芯一级直径3.35米,二级直径3米,单个助推器直径2.25米,火箭起飞质量约356吨,可以将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火箭预计于2020年完成首次飞行试验。
长征九号运载火箭为执行未来载人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等任务研制,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一型火箭。火箭芯级箭体直径10米级,捆绑4个5米直径助推器,每个助推器安装2台4800千牛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一级安装4台推力4800千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二级安装2台真空推力2200千牛的氢氧发动机;芯三级安装4台真空推力250千牛的氢氧发动机。通过对助推器数量的调整,以及芯一级适应性增加一台4800千牛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可以构建近地轨道运载能力50吨至140吨、奔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5吨至50吨、奔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2吨至44吨的系列化型谱。
重型运载火箭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运载火箭的先进水平,研制成功后,可以满足未来较长时期国内深空探测、载人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活动的任务需求,确保我国在2030年前运载火箭技术迈入世界一流梯队。任务规划预计于2028年前后实现首飞。
长征十一号是四级固体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型号。火箭全长20.8米,起飞质量约57.6吨,箭体最大直径2米, 发射周期为24小时,主要用于1000公里以下太阳同步轨道和近地轨道中小型航天器的单星和多星组合发射。一院长征十一号火箭副总指挥金鑫介绍,长征十一号火箭海上发射的关键技术已经突破,并完成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计划明年进行发射,进一步满足越来越多低倾角轨道卫星的发射需求,提高火箭残骸落地选择的灵活性和航区的安全性,大幅提高长征系列火箭的任务适应性。
一院中国火箭公司总裁唐亚刚介绍,捷龙一号火箭是一院面向商业航天市场打造的一款微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火箭总体构型为四级固体发动机串联,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150千克。火箭可为卫星提供直径1.1米、高度1.5米的完整仓段空间,满足用户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发射需求,其单位载荷入轨成本低于国际同类产品,同时还具备发射准备周期短、发射模式更加灵活的特点,可填补我国低倾角航天发射能力的空白。(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