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绘成就 视觉志 影像录 深度谈 亲历者 文艺荟 炫体验
当前位置: 首页  >  航天文艺  >  散文 > 正文
感恩时代的进步——航天职工亲身经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高考有感
发布时间:2018-12-17

那是1977年10月底的一天清晨,我在村里小学代课。早上,村头的广播准时响起,我偶然从广播里听到了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改变命运的时刻就这样到来了。

我出生在四川资阳的农村,父母都是贫下中农,家里还有两个妹妹。我小时候,家里经常吃不上饭,但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会尽力先顾着我,我这才有了上学的机会。

1973年,我们班上69名同学,只有2个人考上了高中,而我就是其中一个。1975年,我高中毕业,收过水稻、抬过石头、修过铁路、组织过青年突击队修筑梯田。

1976年,村里小学觉得我读书成绩一直很不错,干农活可惜了,就推荐我去代课。我一边代理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一边给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上物理和化学课。我当时想着,代课也是暂时的事,也许我最终的归宿,还是回到土地里,和我的父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扎根在这里。

从接到通知到参加高考,前后也只有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我一边在村小代课,一边抓紧一切时间复习。我把高中的教材又翻出来好好地复习了一次,尽最大的努力,迎接这场甘霖般期盼已久的考试。

1977年12月上旬,我如愿参加了这场高考,考试时那份紧张和忐忑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刚开始,数学里最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我都做错了。后面题越来越难,我却慢慢进入了状态,发挥越来越自如。

这次高考没有公布成绩,我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是四川师范大学、第二志愿是浙江大学、第三志愿是南充师范大学。在是否服从分配那一栏,我选择了服从。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三个志愿,有两个都是师范。我知道,因为师范学校有学生补助,对农村孩子来说,这些补助对我的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帮助。

1978年1月,邮政局通知我去取挂号信,我十分意外,家里亲戚都在附近,也从来没有人给我寄过挂号信。取到信,我一看是录取通知书,竟大声喊了出来:我的录取通知书到了!我被长沙工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国防科大)提前录取了!

1978年元宵节后,我就到长沙报到了,学校给我分配的专业就是液体火箭。就这样,我踏上了我的求学路,像是偶然又是必然的,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结缘。我们班的同学年龄悬殊很大,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已经32岁了。因为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决策,我们从天南海北,聚到了一起。

这是一个神秘的学科,我们的课本和笔记本,都标示着两个字“秘密”。学校为了补齐我们的基础水平,还特意为我们补习了一段高中课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干旱多时的小苗,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带来的水分和营养。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陕西凤县,成为了一名航天人——负责发动机生产研制工艺的技术员。当时,1个车间里100多人,就我1个大学生,另外还有2名中专生、2名工人,我们5个人一起从事工艺研究。车间非常照顾我,把我当成重点苗子培养,让我参与液体火箭发动机,尤其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生产研制工作。渐渐地,我成长为技术骨干。

我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迁。我们的车间,生产队伍越来越壮大,从原来的100多人,渐渐增加到200多人。

犹记得我们在红光沟的时候,常常因为地理条件,吃不上新鲜的肉食,蔬菜也是靠大卡车从山里拉来的,大冬天里,我们在露天里洗菜,手冻得通红。1993年,我们搬迁西安以后,生活越来越好,大家也都住上了大房子暖房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产研制条件更是日新月异,数控设备、数字化发展,数不清的变化,我们事业也越来越好。

几年前,央视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每天守在电视机前追剧,这一段历史,我很有感触,我就是经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高考恢复以来,为国家选拨了数以万计的人才,这些人成长为科技攻关的主力军,是解决技术难题的的骨干力量。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如果没有高考,也许时至今日,我还守着一亩三分地,耕耘着我的人生。而现在,我站在了这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了更大的力量。所以,我最想感谢的,是这个改变你、改变我的时代。

(郭国长 口述 何怡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