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重型运载火箭项目完成论证、“嫦娥三号”带“腿”、“风云”陆续上天比肩美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领域的新动态、新成绩不断,引来各方关注。
在今年的两会上,本报记者就有关话题采访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
挑战“天花板” 新火箭蓄势待发
“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计划于2014年在海南发射场实现首飞。”全国政协委员、一院党委书记梁小虹3月4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一院研制的“长征五号”相比于在役火箭,将提升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至25吨,提升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至14吨,使中国进入空间的运载能力提高2.5倍以上。
全国政协委员、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指出,“长征五号”首飞时可能不会携带最大载荷,“火箭届时不一定要捆4个发动机,可以只捆2个,发射十几吨的载荷,有可能选择实验舱之类的航天器进行首飞。”
梁小虹介绍,相比于在役火箭600吨的最大起飞质量,“长征五号”的起飞质量能达到千吨级。去年,火箭的首件一级氢箱自主研制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的国内最大火箭贮箱。“在这个过程中,研制人员挑战了我国工业制造的‘天花板’,攻克了很多技术难关。”
梁小虹还表示,由一院研制的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研制进展顺利,预计将在5年内实现首飞。该火箭全面推行数字化设计,被称为“数字火箭”,将成为未来火箭的发展典范。
“长征七号”采用绿色环保推进剂,全面推行数字化设计,构建了数字化工程体系,能自主检测设备故障,也能够有效缩短火箭测试发射流程。在“长征七号”的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将逐步替代我国现有的部分型号火箭,承担我国大部分的发射任务。
梁小虹透露,我国的重型运载火箭项目已经完成论证,正送相关部门审批。该型火箭的起飞质量将提高到3000吨,可将100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低轨道,能为我国未来空间活动提供足够有效的支撑和保证。
高强密度发射 “金牌火箭”成色足
作为现役的“金牌火箭”,长三甲系列火箭是目前我国发射高轨道卫星的主力火箭。全国政协委员、长三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3月4日表示,该系列火箭今年将承担9次发射任务、把11颗卫星送上太空。
姜杰说,在今年的北斗组网任务中,长三甲系列火箭将完成两次“一箭双星”任务,这对于该系列火箭来说是第一次,研制人员面临不小的考验。“一箭双星”任务的最大难点就在于双星分离环节,为了确保火箭发射成功,“长三甲”队伍已经做了大量的分析、仿真和地面试验验证工作。
据悉,长三甲系列火箭处于高强密度发射状态,2010年的8次发射都圆满成功,去年也九战连捷。姜杰还透露,长三乙火箭将发射举国瞩目的“嫦娥三号”,为了满足任务需求,“长三甲”队伍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改进研制工作。
“长三甲系列火箭还会按照任务的需要,不断改进,会变得更加可靠。提高火箭可靠性是个无止境的工作,毕竟今天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明天的成功。”梁小虹说。
带“腿”的“嫦娥三号”要在虹湾登陆
“中国是航天大国,要想迈入世界航天强国行列,是一定要登月的。”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五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专家叶培建院士告诉记者,“嫦娥三号”研制工作进展顺利,有望于2013年如期发射,实施登月任务。
叶培建说:“‘嫦娥三号’和‘嫦娥一号’、‘嫦娥二号’都不一样,它是带‘腿’的飞行器。因为,‘嫦娥一号’、‘嫦娥二号’都是环绕飞行器,并不着陆。”他进一步解释道,因为要着陆在重力只相当于地球六分之一的月球上,所以“嫦娥三号”在外形、功能上都做了特殊设计。
叶培建表示,“嫦娥三号”的首选月球着陆点为虹湾地区。因为该地区的地势相对平缓,最适合飞行器着陆。此前,“嫦娥二号”在探月过程中就重点拍摄了虹湾地区的图像,技术人员对该地区的地表状况掌握得比较充分。
“嫦娥三号”在月球上着陆后,要进行很多科学探测,因此将携带大量的科学探测仪器。叶培建说,这些仪器将用于探测月球的地形地貌、月球上生存的情况,以及利用月球没有大气层阻挡的优势,观测更远的太空。
此外,“嫦娥三号”将搭载中国首个月球车。“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着陆后,着陆器将把月球车释放出来,月球车将在月球上行走。叶培建表示,月球车的行走要克服很多难题。“它要会认路,不能掉到大坑里,不太大的坑也要爬得过去。小的石头要爬过去,大的石头要绕过去。”月球车除了安装有导航系统与识别系统外,也要靠地面技术人员进行控制。
据悉,中国首个月球车重量达100多公斤,将在月球工作3个月以上,未来将向公众征集名字。
要完成上述任务,“嫦娥三号”需要突破众多技术难关后才能发射。叶培建还透露,如果“嫦娥三号”顺利完成任务,原计划用作嫦娥三号备份星的“嫦娥四号”,就会搭载与”嫦娥三号“不同的仪器设备升空,从而拓展中国月球探测的科研内容。
风云卫星 8年再打12颗
“从今年起到2020年,我国还有12颗气象卫星的发射计划,中国在气象卫星领域的实力与美国、欧盟同居世界‘三巨头’之列。”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郑国光指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风云四号卫星已基本完成研制,技术改进工作也在有序推进。风云四号卫星是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预计在2014年~2015年之间发射,升空后将再次提高我国气象卫星监测天气、为各行各业服务的能力。
“我国的气象卫星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世界上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只有美国、欧盟和中国。”谈到气象卫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非常高兴。他表示,风云三号卫星升空后,可以观测大气的立体温度和湿度结构,对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非常关键。
目前,我国气象监测预报主要通过地面气象观测站、雷达和卫星三种手段。但因为我国地貌特殊,“很多地面气象观测站要建在西部山区,那里条件艰苦、不宜人居,所以不能建太多观测站,主要还是依靠卫星。”宇如聪说。
对于将要发射的风云四号卫星,宇如聪充满期待,“该卫星是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也是我国民用卫星中资金投入最大的一颗,达到了20亿元。该卫星技术难度较大,研制过程中有很多科技创新点,目前整体进展比较好。”
“风云系列卫星为我国气象监测预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未来的潜力也会越来越大。未来,气象卫星如果精度足够高,甚至还可以观测土壤湿度,这对预防旱灾有很大帮助。”宇如聪最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