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两会聚焦 要闻速递 深度关注 提案议案 两会花絮 热议航天 两会民生 两会言论 现场图片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两会言论
时评:科学家要勇于发声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05日

在刚刚开幕的两会上,一个现象引人关注:媒体上很少能看到科学家的身影,也很少能听到科学家的声音,科学家成了被忽视的一群人。

  

  谈及此,科学家“痛心疾首”,将其部分归咎于媒体和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家不够重视,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重视。

  

  显然,别人的重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表现,因为地位都是靠自己争取的。科学家群体也应反躬自省: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甚至科技界的公共事务中,我们是不是有自我边缘化的倾向,是不是没有勇于发声?

  

  科学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诸多原因。其中,没有认识到自己发声的重要性,恐怕是目前最需重视的。

  

  科学相对较难理解,而科学的发展又需要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以科研经费为例,随着中国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对财政经费的流向,公众将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在可以想见的未来,说服官员从而争取财政科研经费的模式将逐渐失灵,取而代之的,则是必须要说服公众。如果公众不理解科学,科研经费首先就没有着落。除了科学家,几乎没人能承担让公众理解科学的重任,这就需要科学家发出自己的声音。

  

  科学家是专业人士,掌握比较先进的科学方法,也比普通百姓更具备科学精神。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科学家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前,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已被解决,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难度很大,需要更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需要科学家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提出建议。这些问题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比如能源、资源、环保、健康等,科学家发出自己的声音意义重大。

  

  也有科学家在某些问题上发出了声音,但现实仍然没有改变,他就认为给自己留出的一扇建言之门其实是锁着的。有些领域因为改变起来难度很大,需要综合考量、慎重决策和推进,科学家的声音不会马上被采纳,见效期也会被迟滞。这不是科学家不发声的理由,反而是对科学家的一种提醒:要不折不挠,要据理力争。

  

  我们也要思考一下,是不是因为建议质量不够高,缺乏可行性。随着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科学家除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很多问题上其实也是门外汉。而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需要考虑各方的利益与关切。问题超出自己专业领域的现象,所有人都会碰到。科学家要做的,应该是多学习、多调研、多思考,发出比其他人更有见地的声音。

  

  很多代表委员是科学家,希望他们为科学家勇于发声带个好头。希望从今往后,科学家的声音在天空回荡,既促进科学发展,又促进社会发展。

打印 关闭窗口
京ICP备05069326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海淀区阜成路16号 邮编:100048
网站管理邮箱:casc@spacechina.com 网站运维电话:010-68767492 传真:010-68372291
网站维护:中国航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