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不曾与你们相识,但却从老师傅们的口中听说过许多遍你们的故事。
1971年3月,刚刚脱下绿军装的你们来到浙江湖州的一个小山坳,那里没有大上海的繁华,那里也不是你们的家乡,可是为了上海航天的发展,你们留下了,留在了代号为7013的地方。
在这里,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一间集体宿舍住八个人,食堂是用芦席和毛竹搭建的,没有浴室,连厕所都是一个粪缸加上两块木板。
1972年7月,在你们这群航天人的努力下,大型运载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竣工了。可以想象在第一次试车那天,你们在试车台旁发出的巨大欢呼声,因为你们喜悦,日日夜夜的辛劳终于有了收获;因为你们骄傲,试车台在台体选型、配套设备布置等方面都属国内首创,设计达到了当时国内先进水平。
1974年7月24日,一声刺耳的响声打破了试车结束后的平静,根据判断是减压阀漏气。那时大家没有经验,以为只要关闭阀门就可以排除隐患。于是你们接到命令,在组长俞峰的带领下冲往出事地点……
在抢救现场,人们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幕,俞峰倒在了门口,惠吉利、叶红卫倒在了离门口较远的地方,而邱金虎双腿跪在地上,双手紧紧握着阀门开关……除了俞峰经过半年多的抢救治疗活了下来外,你们都因为氮气窒息而永远离开了人世。
有人说,你们很傻,为了航天,背井离乡生活在那小山沟里;为了航天,把青春年华奉献在那试车台旁;为了航天,将生命永远留在那钓鱼台村口的山坡上。我想,那是他们不懂你们,不懂航天人。
我虽不曾与你们相识,但却懂得你们。因为我知道,当过兵的人都知道,虽然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帽徽,但军人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所以你们毅然决然离开大都市,奔赴了最需要你们的航天战场;因为我知道,航天人都知道,从白手起家到交会对接成功,航天人凭的就是无私奉献,有的人奉献了满腹才华,有的人奉献了无悔青春,而你们奉献的是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我虽不曾与你们相识,但此时,一遍又一遍地默念你们的名字,惠吉利、邱金虎、叶红卫,这是三个普普通通航天人的名字,在此时,我要向你们敬礼!这是一个航天新兵对航天老兵的敬礼,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像你们一样的老一辈航天人,才有了中国航天辉煌的今天。
我虽不曾与你们相识,但我知道,你们不曾离去,在那条寂静山路的尽头,一直看着我们,看到了一区试车台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看到了一发发导弹发动机在这里诞生,看到了一栋栋厂房依山而起,看到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人奋斗拼搏,看到了动力所一日比一日壮大。
我虽不曾与你们相识,但却沿着你们的路在前行……
(作者:周春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