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爷爷,今天忘了带钱,下次一起给好吗?”“当然可以。”
“杨爷爷,要迟到了,帮忙打点气好吗?我放学回来取。”“没问题。”
孩子们嘴里的“杨爷爷”,就是71岁的居住在湖北孝感万山小区的万山公司退休职工杨福纯。
1997年,55岁内退回家的杨福纯很不习惯悠闲的生活。不打牌不打麻将的他,只有钓鱼一个爱好。他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想白白浪费时间。
“摆个自行车修车铺吧。”老伙伴们给他出主意,“那样既可以打发时间,又能方便小区的居民,还可以赚点小钱。”
这是一个不错的点子,但杨师傅没有想过要赚钱。小区内居住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万山退休职工,自行车打个气都要跑好远;小区对面是一所初中,看到那些因自行车没气而焦急的脸孔,他也不免为他们着急。
说干就干,曾经是二级钳工、后改行做水暖工的杨师傅,摆起了“杨氏修理铺”。从那以后,杨师傅便日升出门,日落回家,重新找到了上班的感觉。
“上班真是一件快乐的事。”说起上班的日子,71岁的杨师傅脸上有了与年龄不相符的灿烂。那是一段光荣的岁月,他所在的班组,曾经连续8年获得万山公司先进班组称号,他自己也获得过万山公司劳动模范称号。或许是受他的影响,他的儿子分别于1999年、2009年两次参加国庆阅兵保障任务,并荣立一等功。
就在修车铺开张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孝感市一家建筑公司高薪聘他去当顾问,被他婉言拒绝。杨师傅说,看到老人们和学生们离不开“杨氏修理铺”,无论多少钱我都不想离开。
“我一天没出来,院里的老伙伴就会问‘老杨上那里去了?是不是生病了?’对面的学生也会来找。”为了不让老人和孩子们失望,杨师傅很少休息,想去钓鱼也要等到周末孩子们不上学的时候。就算是这样,他也不会忘记把打气筒放到小区值班室,以方便过往行人和院内老人。
风雨十四年,小区内许多老人慢慢地离开了人世,对面初中也送走了成千上万的学生,但“杨氏修理铺”依旧在那里。就在许多修理铺跟随市场涨价时,“杨氏修理铺”仍然是“打气免费,补胎五毛”。
“赚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人方便、给己快乐。”杨师傅说。当被问及“还接着干下去吗?”杨师傅回答得十分坚定:“必须的。只要我还能动,就一定会继续为大家服务。”
(作者:应福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