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赛动态 散 文 摄 影 诗 歌 美 术 视 频 网友热评 在线投票
  首页 >> “长城杯”2012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戈壁滩上的“守望者”
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2日
  前段时间,我有幸作为政工组人员跟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的试验队一同奔赴试验基地。出发之前,很多到过基地的“过来人”都以亲身经历告诉我:那边是茫茫戈壁,没有城市的喧嚣,在那里生活会很不适应……

  对于从未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过的我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慢慢地,我也开始融入这样的生活状态,像一粒细沙融入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中。

  3个人的阵地

  有的试验阵地位于戈壁中间。一次,我有机会搭乘运餐车到了其中一个阵地,跟长期驻扎在那里的技术人员有了一次深入地交流。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中,只有静静摆放的方舱、试验设备和震耳欲聋的柴油发电机噪声与阵地“守望者”们做伴。郝慧峰和史乃君都是这个阵地的“主人”。

  刚到基地的时候,这里的荒凉和孤寂让我无法接受。但今天来到这个只有3个人的阵地,我忽然觉得自己幸福了很多。

  小郝和小史与这个阵地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次跟随试验队进场后,他俩就驻扎在这里。他们居住的生活方舱是由集装箱简易改造而成的,密封性不是很好。

  据说,由于戈壁滩上没有任何树木遮拦,每年春季沙尘来袭的时候,方舱内都会落一层厚厚的沙土,就连呼吸的空气中也满是沙尘。当被问及这样的生活是否习惯时,两人异口同声地答道:“每年至少在这要住上半年多的时间,早就适应了”。

  12平方米就是全部生活

  在这个只有12平方米左右的拥挤方舱中,整齐地摆放着两个上下铺、简单的桌椅板凳和用了很久的电视机、微波炉。白天,郝慧峰和史乃君要在阵地上做好装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到了晚上,他们除了促膝聊天、仰望星空,就是伏案看书了。

  “为什么晚上不看看电视呢?”我指着一台摆在角落里的18寸电视问道。“这里很少能接收到电视信号,运气好的时候才能断断续续看到一两个电视台的节目,”憨厚的郝慧峰答道,“而且手机在这里也根本没有信号,所以我们在这里的生活就只是孤寂。”

  由于这个阵地距离宾馆很远,队员吃的饭只能靠试验队的送餐车每天定时送来。送餐车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4点各送一次,送去的饭菜也非常特殊。

  上午送的饭菜包括当天制作的早餐和前一天的晚餐。早餐送到后队员们还可以趁着余温吃,而到了中午他们就得把送来的隔夜晚餐用微波炉简单加热后吃。下午4点钟送去的“晚餐”则是当天制作的午餐。

  即使是这样的饮食条件,两位队员也没有任何意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这比前几年来的时候已经改善很多了”。

  像骆驼刺一样扎根戈壁

  这里除了住有试验队的两位队员外,还有一位部队的战士。我很好奇地问他在这里负责什么工作,战士语气坚定地回答:“负责试验装备和参试人员的安全保障。”茫茫的戈壁竟也需要安保?还没等我提出问题,史乃君便解释道:“别看这是戈壁滩,还经常有人来我们这里‘造访’呢!要不是有部队战士,我们的钱财估计就要落入别人手里了。就拿去年我们修葺的简易厕所来说吧,过了一个春节再回来,它就‘不翼而飞’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原来,他们在这里,不仅忍受着孤独的煎熬,为国防建设的发展付出了艰辛劳动,还保护了国家财产免受损失。

  记得刚到基地的时候,我就听说在茫茫戈壁滩上,生存着西北内陆一种独特的耐旱植物——骆驼刺。无论生态系统和生存环境如何恶劣,这种落叶灌木都能顽强地扎根生存下来,根系竟长达20余米。

  在返回驻地宾馆的途中,我望着这些在阳光下顽强生长的一簇又一簇的骆驼刺,思绪万千。同样扎根戈壁、同样意志坚强、同样无怨无悔,我们的试验队员就像张扬着无限生命活力的骆驼刺一样,默默地守望在辽阔无际的戈壁滩上,坚守着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

  (作者:袁晓健)
打印 关闭窗口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