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钱学森、孙家栋、黄纬禄等时代楷模,是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深情召唤使然。近来,我重新翻阅了有关钱学森、孙家栋、黄纬禄等人的事迹资料进行学习,有一些关于人才选拔、任用的想法愿与大家探讨。
首先,要不求全才,爱奇才。钱学森1934年报考清华大学,微积分成绩41分(不及格)。他的老师叶企孙留他在家里复习,指导他由机械工程转攻流体力学,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伯乐就要在“千里马”遇到挫折时,热情鼓励,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无独有偶,钱钟书报考清华时,英语成绩优秀,数学只考得15分。多亏当时的校长罗家伦慧眼识“才”,钱钟书才被破格录取。
臧克家报考山东大学时,语文考了98分,数学只得0分。时任中文系主任的闻一多,很欣赏臧克家的文笔,全力保荐臧克家,最后使其被破格录取。
吴晗考清华历史系时,文史成绩突出,数学也是0分。胡适爱才,保荐他顺利入学。
上述例子,对人们有两点启示:对领导者来说,应该善于发现人才,不求全责备,敢于破格录用、大胆提拔有才之人;对广大职工来说,能够全面发展更好,不能成为全才,也要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专长。人们都喜欢引用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乐观期待未来,其实,做一个分解动作:“必有用”是结果,真正有“才”是前提。青年人,不能盲目乐观、消极等待,而应当不断加强学习,使自己真正有才。
其次,钱学森在美国时,情系祖国,想要回国。当时的美国政府,百般阻拦,不许他回国。当时,中国与美国尚未建交,在第三国举行的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艰难漫长。为了在会谈中显示诚意,我国把抗美援朝时俘获的11名美国飞行员释放,准许他们经第三国回美国。于是,1955年9月10日,中美双方均作出让步,达成协议,美方同意钱学森回国。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携子女,走过香港与大陆相连的罗湖口岸,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毛主席、周总理热情接待他,任命他为国防部五院院长。这才有了钱学森大显身手的机会,也成就了钱学森的辉煌人生。
这件事,应当是领导人员学习钱学森的着力点。怎样排除障碍吸纳人才?怎样对青年科技人员委以重任,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领导者需要多思考。
如果说,杰出人才是“桃树”,那么,他们的领导应当多浇水施肥,而不能只是“摘桃”,更不能认为本果园“无桃”。
所以说,要当好伯乐,选好、用好“千里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作者:袁承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