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乐的“六一”节日里,传来《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旋律,禁不住让我忆起了自己的童年。
然而,童年时光,除了印象,还是印象,没有留下一点可追溯的凭证,包括最常见的照片、最爱看的小人书,统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只有故乡的老人还在说着我的糗事,还原我关于童年日渐模糊的记忆。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人,大多有一段苦涩的童年。在物资匮乏的时代,关于吃的记忆犹为深刻。
那个时代缺少关于零食的记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毛钱8颗的牛皮糖了,还有自制的米花糖、苕米子,都是过年招待客人的主打产品。
吃的状况不尽人意,穿的状态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好过的是夏天,穿凉鞋太奢侈了,穿衣服太多余了。现在一看到衣不遮体的非洲儿童,就联想到当时的自己。不过儿时的男伙伴都是这种状态,谁也不比谁高级。
到了冬季,大家比较难过,一件麻布大衣,从大哥、小哥传承到我。因这件有点厚重感的大衣我自谦为“麻三哥”,穿着麻布大衣在雪地里打滚,一样收获简单的快乐。
童年的记忆是关于家乡最真切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而牵挂越来越多。人到中年就有了这样的感悟:45岁,是人生旅途的一座界碑;45岁之前,是追赶太阳的人,向着未知的目标冲刺;45岁之后,是追逐夕阳的人,在返照的余晖里频频回头,回望初始的起点。
从清明节到劳动节,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我回了两趟老家。漫步在故乡的田野上,嗅到了清新的泥土气息,闻到了烂漫山花的香味。儿时的印象与眼前的风景对接,如梦如幻,时断时续地还原出那山、那水、那人……
穿上绿装的山还是那样缠绵,只是高大的乔木早已远走他乡,被打磨成了栋梁。就连我家房前的楝树也因长得好看而远离故土,在城里安家落户了。只有那些低矮的灌木犹如我年长的乡亲,仍然守护着这片土地。看到脸上布满沟壑的儿时玩伴,看到他们露出原生态的笑脸,我的心才有所释然,不管时空如何变幻,那山还留存着我仰慕的颜色。
从风水的角度,我家的位置得天独厚,背后有山,前面有河,中间有渠,再加上不多不少的良田,构成了一幅别致的山水画。
一到雨季,门前沟渠里的水满满荡荡,大小鱼儿随波逐流,一不小心就跳到了餐桌上。如今,小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只有些许细流在抽泣,诉说满腹的心事。
缄默的山,细声的水,低声的人,刻画出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喧嚣相较,这种宁静有些瘆人。原来热闹的田间地头,现在仅有几个老人在劳作,遍地滋生的野草静候着老牛的光临,恣意盛开的野花向路人大献殷勤。多数乡亲都养着一条狗,也许它们才是最忠实的伙伴。
由于缺少人气,仅剩下老人与儿童的乡村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一旦在这块土地上耕耘的老一辈都离去,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我料想,蓝图上的新农村将失去最原始的底蕴。
40年前吃野菜,是贫困的标志;40年后吃野菜,是富有的象征。城里人对绿色的渴求,促使来自乡村的人把目光转向了来时的路。去年清明,我的姑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定居在高高的山岗上;今年清明,我家的后山上又多了几座新坟。既然城里人这么看重乡村,从此时此刻起就应该善待乡亲。
我们一同处在城市与乡村的断裂带上,若任其沦陷,彼此钟爱的绿色必将枯萎。到了城市该反哺乡村的时候了。
(作者:肖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