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车在秦岭山中穿行,车窗外的植被一闪而过,满眼皆是郁郁葱葱。崎岖的山路,虽然没有了往日的颠簸,但众多的急弯,也使一些旅客忍不住呕吐起来,好在车上早已备好了清洁袋,才免除了许多尴尬。这是一条多么熟悉的山路呀,这条山路直通至我当年工作的第二故乡。
一路的植物释放着芳香,举目之处花草也十分招人爱恋。只可惜在奔驰的车内沾不上多少光。一道弯接着一道湾,旅行车螺旋行驶,越爬越高。不觉间,车子很快便行驶到了秦岭顶峰——嘉陵江源头。至此,到达我的第二故乡便全成了下坡路。车在不断行驶,羌式建筑尽收眼底、沿途的花椒也已经成熟,飘过阵阵椒香,凉丝丝、麻嗖嗖地直扑鼻翼,给人们送上了炎炎夏日的阵阵清凉。满树的套袋苹果、田里的地膜蔬菜生长正旺。偶尔能见到几位在地里忙碌的庄稼汉与婆姨们,看得出这里的农民也生活的滋滋润润。这才刚打了个盹,旅行车便驶进了我起初参加航天工作的驻地——一个叫“龙口镇”的地方。
下榻于与航天科技六院凤州办事处(原067基地机关)一墙之隔的房间,怡人的山风轻轻拂过窗棂,空气中似有丝丝甜味。小暑时节,正值西安连日高温,人们在双休日纷纷躲进了终南山中。而我呆的这个地方,那可真叫水韵江南,七彩凤县。早些年我与家人去过了该县灵官峡、嘉陵江源头、通天河等旅游景点,也观赏了县城内高达186米的水上音乐喷泉,游览了月亮湾生态休闲公园,目睹了堡子山植物公园内夜间人造星星、月亮的璀璨,品尝了凤县有名的干脚棒、嘉陵江野生鱼与其他农家菜,此番造访,完全是避暑怀旧来了。
避开正午的强烈紫外线,早晚我与家人在嘉陵江河堤上疾走锻炼,原先宽约一米左右的河堤土路,已被硬化为6米宽的双向两车道,河堤内侧的土地大都已被征用,只是还未及大兴土木,已征地内玉米、豆类、马铃薯等长势喜人,几个大型鱼池旁几位垂钓爱好者在悠闲地钓着鱼儿,几户农家的看家狗在田埂旁追逐撒欢,几位少妇牵着宠物狗也在悠闲地在河堤上遛弯。一场大雨过后,嘉陵江水变得浑浊、狂妄不羁。我的脑海中迅速闪过上世纪80年代初的那场洪水泥石流灾害,无情地冲毁了我们的家园,厂房、机器设备严重受毁,航天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的洗劫,一时间断水、断电、断路、断粮。我院一方面派员徒步赶往宝鸡,向上级汇报灾情,一方面积极组织抢险救灾,恢复生产,那一年的航天科研生产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被上级单位领导赞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战斗集体。在连续经历过的两次洪灾考验面前,我院航天人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考验,最终实现了“打着红旗进长安,进了长安更高举”的目标。
在红光沟口的安河旁的航天广场,我久久地伫立在大型长二捆运载火箭模型旁,一个个我院航天人在秦岭腹地艰苦创业的故事,犹如一幕幕电影,在我脑海闪过,宋成河、李炳俊等职工为抗洪抢险献出宝贵的生命,科技人员杨敏达为完成科研任务夜以继日的工作,临终处于昏迷状态,嘴里还喊叫着有关工作的专门用语。红光沟里有讲不完的航天人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的故事。虽然山沟里的仅留下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台与个别工作场所,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仍是那样亲切、难忘,毕竟那里是我院老航天人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
现在我所住的西安航天城天润园小区花园内有座小桥,不知被谁意味深长地命名为“红光桥”。红光沟,红光桥,虽只有一字之差,却能够反映出航天人的内心世界,由秦岭腹地的大山沟,迁往古老而又现代的大都市西安,航天人的生活工作条件变了,但艰苦朴素、为国奉献的优良传统作风没有丢。回想昔日我们在山沟里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看看今朝我国航天事业这几十年来的连续辉煌,我们没有忘记创业阶段的艰难。闲暇之时,带上儿孙再到自己当年艰苦创业的地方走走看看,这里浓浓的思乡情结,会使我们永远保持清醒头脑,不断追赶世界航天先行。
(作者:秦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