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赛动态 散 文 摄 影 诗 歌 美 术 视 频 网友热评 在线投票
  首页 >> “长城杯”2012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运动的真谛是什么?
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9日
  ——观电影《火的战车》有感

  7月27日,在第30届伦敦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英国著名影星“憨豆先生”用典型的英式幽默让全球观众又重温了曾经荣获美国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作曲和最佳服装4项大奖的经典奥运题材电影《火的战车》。当那首与电影同名的主题配乐再次在耳边响起时,人们又一次体会到了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巨大感召力。

  坦率地讲,笔者此前并未看过这部电影,开幕式结束后才找来细细品味了一遍,2个多小时的片长,看完之后让我感触颇深。

  《火的战车》的两位主人公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哈罗德·亚伯拉罕和埃里克·利德尔。前者是一名犹太人,后者则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作为犹太人,亚伯拉罕因为受到种族歧视,内心非常压抑。于是他将深埋于心中的愤怒全部都发泄在了赛场上,努力打破别人对自己的刻板成见。他在失败之后的痛苦和卧薪尝胆以及最后的胜利都体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建立在体育精神之上并超越了种族隔阂的信念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源泉。

  笃信基督教的利德尔则把比赛看做是对自己信仰的最好阐释,人们信赖他、喜欢他源于他是一名具有运动天赋和高尚人格的传教士,他坚守自己信仰,并用之感召他人。

  在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利德尔拒绝参加在星期天举行的100米短跑预赛。因为当天是基督教中的安息日,在安息日进行运动是和他的信仰相抵触的。即使英国王室成员出面协调也无法让他改变决定。虽然林赛勋爵提出的方案让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但利德尔对自己信仰的坚持还是给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他而言,信仰就是他前进和胜利的动力所在,所以他无法违背自己的信仰。在利德尔身上体现的是“众生和世俗的一切在上帝面前都一样平等”这样具有积极意义的宗教理念,这与追求公平公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可以说,亚伯拉罕和利德尔都具有出色的短跑天赋,他们热爱运动的初衷并不相同,但是他们身上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却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相吻合的,也许这也是奥斯卡奖的评委们青睐本片的原因之一。

  影片通过体育比赛来反映两位主人公不同的人生信念和信仰,又通过他们的信念和信仰来阐释体育精神,以及那些围绕体育比赛发生的“友爱”、“互助”和“尊敬”这些为人类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

  或许,很多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会觉得比较乏味,因为略显冗长和拖沓的故事情节并不太符合如今生活在“快餐文化”时代人们的胃口。但笔者却认为,影片导演正是想用这样一种平缓、抒情的基调,去书写两位体育精英那看似平凡却又精彩无比的运动生涯,进而昭示人生的意义——用自己的方式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亚伯拉罕凭借的是执拗的精神,利德尔依靠的则是信仰的力量。

  其实,与影片同名的配乐可能远比影片本身更为大众所熟知,我们可以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听到。

  的确,犹如心灵脉动的电子乐振奋人心,音符的余韵营造出了一种深远的意境。但是,如此震撼的音乐只出现在了本片的开头和结尾的相同场景中——一群身穿白色运动服的年轻人奔跑在沙滩上,脚下溅起的泥点弄得全身都是。镜头给了每个年轻人特写,他们都显得非常快乐,享受着运动带来的愉悦。

  相反,在涉及比赛的场景中,影片导演却没有像类似《洛奇》、《百万美元宝贝》之类的体育励志电影那样滥用音乐来煽情,而是尽量去掉音乐的干扰,最多用几个简单的音符,让观影者自己去体会亚伯拉罕以及利德尔在赛道上飞奔时那令人窒息的紧张情绪。在跑过终点很久以后,他们才会再次听到来自观众席的欢呼声,再次找回呼吸和神志,电影则在嘈杂的背景声中进一步放大他们成功后的吼叫声。这样处理,其实比任何音乐都更为震撼人心。

  “生命在于运动”。

  这是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的经典名言。

  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法国教育学家顾拜旦则一直深信“运动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

  同时,他赋予了体育更多的含义:在胜利之外,体育还是神赐的欢愉,生命的动力,让人们得到生活中寻求已久的公平,赋予怯懦的人勇气,告知人们荣誉需要通过公正无私的手段争取。体育是培育人类的沃地,是人类日新月异进步的动力。

  或许,《火的战车》这部影片就是对顾拜旦这段话的一个完美诠释。

  (作者:李冠礁)
打印 关闭窗口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