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说:“我们碰上的,刚好是一个物质最丰硕而精神最贫瘠的时代,每个人长大以后,肩膀上都背负着庞大的未来,都在为一种不可预见的‘幸福’拼斗着。但所谓的幸福,却早已被商业稀释而单一化了。”
6月《中国国家地理》的卷首语仿佛说到我的心坎上:
“工作-忙碌于上级与下级之中;奔走于甲方与乙方之内;纠缠于合作与竞争之间。
生活-摇摆于理想与欲望之中;徘徊于现实与追求之内;纠结于对错与进退之间。
或许一成不变、按部就班;也或许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但,总是有挥之不去的疲惫。”
身体缺营养容易诊断,可以通过食补、药补来治愈;可如果我们的内心长期缺乏滋养,这种病症则不易察觉,当极度虚弱的内心终于破碎,生命之光也随之熄灭。
《听百岁老人讲健康长寿的秘诀》中讲长寿的秘诀之一是每天坚持读书与练字,所谓养心以养身。
有些窃喜,因为好象还比较喜欢看书。小时候最爱看小儿书,好多字不认识,就看那里面的小人打得热闹、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感觉他们好象要从画里跳出来。中学到大学就东一本西一本地看,从中国的《水浒》、《红楼梦》到外国的《傲慢与偏见》、《红与黑》,我不怎么偏食,所以也不挑书,有些文字的意思也不明白,就囫囵吞枣地看。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本却是不出名的《癌病船》,这艘船上全是癌症病人,有老人、小孩,有好人也有恶棍,可医生对不同身份的病人一视同仁,恶棍不顾危险去营救落海的小女孩,人性在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反而熠熠生辉。大学毕业前看书的经历,让我内心的那个小人茁壮成长,让我走入社会时没有陷入浊流,让我面对艰难时没有一蹶不振。
上班以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看书少多了,心里明白所有的原因不过是借口。近年来,总觉得心里空空的,下班后又重拾起书本,再次走入书海的感受又是一番绝妙的感受,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回到家中,白天劳累了一天的我们对于读书往往是心有足而立不足,在这方面我认为读书第一高人当属毛泽东。他读了大量的书,甚至连蒋介石的书都读,这些书大部分都是散漫地躺在床上,靠在一个很高的枕头上看完的。我也发现了其中的妙处,傍晚,在床头柜上放上几本好书,垫一个枕头靠着慢慢地品味,看得困了,伴着书本特有的香气呼呼睡去。不为读书而读书,那真的是一种享受。
至于读什么书,我认为就是兴趣引路、博采众长,一定要读自己想看的书,而书的类别尽可能杂一点。读什么书,能看出这个人是什么品性。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爱看的书:一看武侠小说。武功高手们在湖面上蜻蜓点水,在众敌前排山倒海,更有那杨过等待十六年后的纵身一跳,看得是如痴如醉。据说爱看武侠小说的人都有浪漫情怀,老得会慢一点。二看历史书。我倒认为不必刻意去研究古文和记忆历史事件,既然不是历史学家,不如去读读《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什么玩意》,甚至是学生读本,只要是通俗易懂、借古喻今就很好了。三看养生书。近年来,我从书籍里了解了中国早有博大精深的养生之道,所谓“起居有常顺四时,劳逸适度求中和”,讲究适度锻炼、不要太过劳累,“中和”二字不仅养身也养心。四看杂志。个人认为最好看的是《读者》与《中国国家地理》。前者常常有发人深省、感人至深的文章,教会好多做人的道理,而且广告很少;后者带你走遍你没去过的地方,鲜艳斑斓的景色、动物让人心胸顿开。
佛家有云:“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书用涓涓细流洗涤你的心灵;她用安静而美丽的文字教会你如何工作生活;在你困惑忧愁时巧妙地拨开迷雾;在你春风得意时轻轻地叩响警钟。书如玉,“人养书、书养人”,当墨香沁入我们的心脾,书便成为我们在浮躁喧嚣俗世中的好朋友。
(作者:张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