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赛动态 散 文 摄 影 诗 歌 美 术 视 频 网友热评 在线投票
  首页 >> “长城杯”2012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家在那里,爱也在那里
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5日
  ——在重阳节写给养育我们的父母

  怀胎十月,逐渐克服种种身体不适,小心呵护,期待着孩子的出生,勾勒着他的眼睛、鼻子、嘴巴,就像真的在抚摸他的小脸儿。

  孩子出生后第一声啼哭,昭示着对温暖母体的不舍,对陌生世界的恐惧。终于为人父母,却并非一夜间就化身圣贤,尽管“父母”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冠以光环。那些陡然而至的琐碎、严重不足的睡眠、在啼哭面前手足无措的焦虑,也让父母憔悴不已。

  孩子睡觉时踢被子着了凉,蹒跚学步时受了伤,吃得不合适而拉肚子,手指甲划破了脸,衣服不够柔软舒服,吃饭挑食,这些无数细微的、具体的经验让母亲日益琐碎、细致、谨慎,因为每一次疏忽都可能让孩子染病,意外磕碰而受伤,虽然这些都无可避免,但母亲总力图减少自己的疏漏,为自己的过失后悔,比孩子的病痛更痛苦。

  从孩子出生到2岁,每个母亲都只有“婆婆妈妈”才能照顾好孩子。并非母亲天生琐碎,实在是人类的进化让母亲不得不为琐事忙碌劳神。

  在动物界里,只有人类的新生儿没有任何抵御能力,脱离母体,不会走路,没有基本的生存、觅食技巧,需要父母付出无数心血。尽管如此,人类的传承让婴儿在2岁以内几乎没有任何记忆力。尽管父母生养之恩如此伟大,付出的心血甚至牺牲无法估量,但人类选择了忘记,也许是为了忘记巢穴、走出巢穴、展翅飞翔?一般的孩子在8岁~10岁才会有深刻的、恒久的记忆,之前父母的陪伴都懵懵懂懂,记忆模糊残缺。

  当孩子终于懂事了,有自主独立的思维后,父母欣喜不已,但也失落、伤心,近十年事无巨细的照顾早已成了习惯,父母熟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但曾经温暖的怀抱被孩子视为束缚,曾经亲昵的嘱托变成了无休止的唠叨,曾经让孩子自豪的父母变得不值一提。

  孩子遗忘的,对父母来说却是最珍贵的;孩子最厌烦的,却是父母宝贵的养育经验。孩子眼里的世界太单纯,轻易地从黑到白,轻易地否定一切,父母曾经是孩子的天堂,是偶像、是榜样,然而很多孩子的成长都是从怀疑父母、否定父母开始的。

  父母和孩子似乎都彼此伤害过,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像对待朋友那样割袍断义,也很少像恋人那样重归于好,无法割断的血缘让我们不害怕失去。

  父母在理智上都希望孩子一帆风顺、出类拔萃,但感情上无法忘记那些粉嘟嘟仰望的小脸,无法忘记孩子对自己深深的依恋。在孩子要求自由时、倔强质疑时,那陌生、冷漠、决然的眼神,那冷静的沉默、冰冷的背影、熟视无睹的忽略不啻于在父母的心头插下一把刀。

  幸福其实往往比孩子所想象的要简单很多,可如果我们不把所有复杂和不幸都探索经历一遍,不把所有该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爬一遍,就没办法相信其实山脚下那块巴掌大的树荫下就有幸福。

  等到繁华落尽、身心疲惫、遍体鳞伤,抑或经历了忠诚的友谊、甜蜜的爱情、辉煌的事业,回过头,父母的爱还在那里。如果来得及,请告诉父母:虽然我们因为爱,彼此伤害,但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爱一直都在。

  父母也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也终会懂得,孩子不是财产、不是成就的标签、不是比拼的砝码。一羹一饭地喂养,却无法代替孩子消化、吸收;一字一句地叮嘱,却无法代替孩子经历、成长。父母可以说:“我给了你健康的身体,温暖的家庭,以后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了,摔倒了要自己爬,但随时都可以回家,我们一直都在。”

  如果爱恨交织,就请宽恕和包容,放下羁绊,更纯粹地感受孩提时代的温情,更深切地感激父母之恩,更自觉、更深刻地传递这人间至爱。能帮助父母吃得好一点、穿得暖一点、心情更舒畅一点,孩子也会开心、安慰。爱和被爱是人的天性,如果固执地坚持是非对错,封闭这份感情,只会令自己烦躁、矛盾、逃避、无所依托。

  祝愿全天下的父母安享天伦、幸福健康!

  (作者:陈国华)
打印 关闭窗口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