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广州地铁4号线上,一位70多岁的阿伯和一位20岁出头的青年,为了一个座位的归属,从口角上升到武斗。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网友上传的视频中,阿伯似乎练过,在互博中占据了全面优势,并咬伤了年轻人的耳朵,现场血溅车厢,触目惊心。
据悉,阿伯是广州天河区红十字会原工作人员,青年是某中学教师。一个救死扶伤之人,一个教书育人之人,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把一场争执变成了血淋淋的肉搏。究竟是什么让两个原本体面甚至文雅的人,在一瞬间变得暴力而残忍?加上近日航班上屡发的争执厮打,华山景区工作人员捅伤游客,西安砸日货者重伤车主,北京地铁女子“骂死”老大爷等一件件令人痛心的事,不能不让人感到一种戾气正滋生蔓延。
戾,意为“乖张,不通情理”,也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变得不像过去那般谦让,公交站、小吃店、游乐场、体育馆,一切需要排队的地方,队伍是一大坨而不是一长条。人人纷杂拥挤在狭小的窗口前,恐怕心中除了不肯“吃亏”,更多的是没有排队意识和自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连排队的规矩都不守,怎么能期望国人在座位前“让梨”呢?打人者在事后说,当时“太冲动”。但是头脑被冲昏的时刻,恐怕不仅仅是冲动,而是一种戾气,一种唯利益至上的思想,一种极端自私的狭隘在作怪。
在自身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可以勇敢维护,是因“邪不胜正”;但戾气不可纵容,它比正气多挟带了一股杀气,比人性多掺杂了一种兽性。从春秋至两汉,中华大地曾弥漫一种“任侠”风气,一言不合拔剑杀人。有的青少年,受电视、网游的影响,颇欣羡那种“快意恩仇”;其实是对历史的错误认识。须知那时任侠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要不然怎么会“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呢?
社会上弥漫的戾气,需要驱邪扶正的正能量来疏导,不能也不该以“冲动”为自己找借口。要自我反省,是什么让一个有修养、有文化的人变得野蛮而暴力?泱泱中华的君子“五德”在哪里?正气在哪里?因为有一身正气,齐民不受嗟来之食,张巡死节雎阳城,包龙图名传千古,孔繁森情怀高原。
文章开头的例子中,受损的是个人利益,则人人怒发冲冠;然国家、民族利益受损之时呢?维护的力量能持续多久?从现下寿司店依然火爆可见一斑了。
好了伤疤,且需记得疼。
(作者:王绍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