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赛动态 散 文 摄 影 诗 歌 美 术 视 频 网友热评 在线投票
  首页 >> “长城杯”2012中国航天网络文化艺术大赛 >> 散文  
 
反思与遥想
来源: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7日
  ——读《再造一个地球——人类移民火星之路》

  每当夜晚举目遥望苍穹,那漫天绚烂的繁星都能呼唤起我们对于宇宙的无限遐想。从我们的祖先第一次直起身板抬头向天至今,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数百万年的时间,从那一刻起,人类就一直不停地在为争取生存空间、改造生活环境而奋斗。我们走过了那些与洪水、猛兽、恶劣气候搏击的时光,走过了那些与战乱、贫瘠、自然灾害抗争的岁月,一步步走向文明,走进了高楼林立、科技发达、大自然失调的现代社会。人口、能源、生态和环境问题纠集在一起,成为了制约人类发展的瓶颈。

  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开始反思,开始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力求通过科学开采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然而改进的速度却无法超越地球凋敝的步伐。一时间,质疑声四起,地球是否还有能力支持人类的生存?人类是否需要移民他处?

  于是,我们便又开始遥想,将智慧与目光投向深空,一颗红色的星球引起了航天人的注意,它能否成为人类的第二个家园?改造它,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便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在《再造一个地球——人类移民火星之路》一书中为我们提出的地球反思与火星遥想。他用幽默的语言、精确的数字将地球、月球及火星的空间状态做了形象的描绘和比对,提出了“再造地球、移民火星”的大胆构想。

  作为太阳系内很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火星成为了人类太空移民的首选目标。虽然有资料证明它也许曾经温暖湿润,可观其现状却是一个寒冷、干燥、贫瘠、荒芜的世界。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对于训练有素、装备完善的航天员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何况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呢?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造一个地球——人类移民火星之路》为我们作出了解读:想要在火星定居、将其作为人类的下一个栖身之地,就必须先改造它的环境。首先,要给火星升温,从气压、温度、成分三方面对火星的大气进行改造,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温室效应革命,“全面造势”;其次,要为火星“引水”,通过多种方式,“唤醒”在火星大气中沉睡着的95%的二氧化碳,变固态水为气态、液态水,保证生命之源;第三,要在火星造林,利用细菌改变土壤成分,提高植物成活率,培育能释放大量氧气的“超级氧气植物”,变红色星球为绿色星球;第四,在火星建城市,利用日益先进的航天科技创建出新型材料制成的大型穹顶状天幕,隔绝低温、低气压、强辐射,转化风能、高能粒子辐射为电能,自造空气与阳光,在其内部建造“火星城”。通过这四步工作,将火星变得温暖、湿润、富饶与繁华,成为人类另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

  回望地球,当下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环境难题。虽然移民火星已逐渐成为人类可以期待的出路,可是地球依然是人类的大本营,是我们最后的、最基本的生存根基所在。

  作为航天科技工作者,我们不仅肩负着为国铸剑、强我国防的重任,更承载着科技改变世界、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梦想。正如书中所倡导的,“让我们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科学技术,展望人类社会在宇宙间繁盛的美好未来”。

  相信借助于航天科技的巨大力量,我们的地球生态会得以改善,生命根基会更加稳固。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便能发放第一批火星“绿卡”,运送第一轮火星移民,拥有第一个“火星宝宝”;将人类分为地球人和火星人两个分支,在不同的星球上繁衍生息、播撒智慧、耕耘希望。

  (作者:岳苗)
打印 关闭窗口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