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赶往火星:红色星球定居计划》有感
和许多人一样,我小时候也曾梦想着能踏上远方的土地,越远越好,越不一样越好。在年少时,曾经梦想去月球旅行,在上面行走、跳跃,后来不知何时又变成了渴望到火星上看地球凌日。那颗红色星球的气候没有月球那么严苛,它壮阔的山脉是珠穆朗玛峰的3倍高,它深邃的峡谷是科罗拉多大峡谷的3倍深、5倍长,有与地球相比两倍长的凉爽夏季,而重力只有地球的40%,它是一颗令人赞叹的星球。
而后,这些幻想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消逝了。载人火星探索看起来遥远得就像火星本身,更不要提去自由旅行了。这颗行星太过荒凉,大气层稀薄、几乎全是二氧化碳。“凉爽的夏季”堪比地球的寒冬,而火星冬季飘落的雪花则是干冰。有时会刮起每小时几十公里的巨大尘暴,甚至横扫整个星球,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旅游胜地。
但《赶往火星:红色星球定居计划》的作者罗伯特·祖布林认为,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去火星。宇宙射线、太阳耀斑、尘暴等严苛条件,都不能阻挡人类载人火星探索的计划。为了探索、为了挑战、为了机遇、为了人类和未来,我们必须去火星。
如果仅仅是这些“认为”和“为了”的口号,我们大可以像对待小时候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一样一笑置之。但是,身为拥有多年经验的航天工程师,祖布林还提出了一整套方案,让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看待登上火星、探索火星甚至移民火星这件了不起的大事。在他看来,用两三百亿美元的成本,我们就可以把勇敢的航天员们送上火星,并且以人类的眼睛对这块土地进行探索。这些探索所留下的将不再只是旗帜和足迹,而是大量的科研数据、可重复使用的基地以及一条行星探索的新道路——“狗拉雪橇式”。对此,美国行星研究学会会长、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教授赞叹道:“在火星载人探测这个问题上,祖布林几乎单枪匹马地改变了我们的看法。”
早在1989年10月,美国宇航局曾经提出过一份载人火星探索的初步计划。这个计划像是人类迈入太空时代的又一宣言,描绘了诸多过去只能在“太空歌剧”中看到的场景:在太空中组装大型飞船,在月球建立基地,装好所有补给和燃料再出发——往返火星就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仅燃料就多得令人难以置信。而航天员只能在火星上短暂停留,看起来像是去火星上插一面旗帜,而不是去探索它。
美国宇航局提出的这份计划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30年的时间和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毫无疑问,这项计划没能获得批准。把数千亿美元虚掷在提供只能比象征意义多一点点的行动上,美国的政治家们不会乐意。美国宇航局似乎打算以这个计划拉开浩大的太空时代的序幕,同时让自己的所有供应商都满意,但是最终却导致这场“演出”太过昂贵与臃肿。
祖布林认为,对太空船队的狂热蒙蔽了美国宇航局。在他看来,载人火星探索不需要以月球为基地,也不需要巨无霸级别的太空船,更不需要海量的补给和燃料。因为与月球那块光秃秃的岩石不同,火星上有水、二氧化碳,只需要从地球上带去一点液氢和能提供能量的小型核反应堆,就可以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在火星上制造燃料、氧气和水。这些化学反应十分基础,并且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简而言之,多次发射小型飞船,在火星上建立自动化的工厂,一切就绪后再把航天员们和他们的居室送过去,这是祖布林和他的伙伴们提出的“火星直击”计划。曾经,这份计划得到过美国宇航局内部人士的认可和诸多媒体的热捧,但是却未能最终成行——也许是官僚主义,也许是利益冲突,也许是对大型空间站的狂热,也许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但却不是“计划本身有什么无法克服的硬伤”。
在《赶往火星》一书的前几章,祖布林介绍了这份计划的具体设想,从在火星上生产燃料的流程、每次发射的具体安排到在火星上的居住、交通和通信方式。他用数据证明,曾经湿润但是现在已经干涸的火星的确像科幻小说家们设想的那样,是太阳系中唯一拥有地球化潜质的行星,有可能也有理由成为人类第一个自给自足的外星殖民地。于是在之后的几个章节,他走得更远一点,设计了未来火星殖民者们在火星上修建的住宅、培育蔬果的暖房,甚至还有火星日历、漫长的地球化历程以及与地球母星的贸易往来。这本书并非科幻作品,但是却像最酷的科幻小说一样令读者感到过瘾。
就在今年5月22日,美国SpaceX公司的首架商业飞船发射;24号,这艘命名为“龙”的货运飞船与空间站成功对接。太空探索终于进入了自由竞争时代。自由竞争将会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质量以及更低的价格。今年8月6日,无人火星探测器好奇号成功登陆火星,它发回的数据将让我们更加了解这颗行星,再次推进载人火星探索、甚至是私人火星探索的进程。毕竟那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也许会诞生新的地理大发现。
也许,十年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载人火星探测器升空;之后的数十年中,火星将会成为一个持续成长的科研基地;再过数十年,人类将有可能离开地球移居火星,我们将会成为新的太空种族。也许那些早期的火星移民者将会像当年美国西部的拓荒者一样强壮智慧、不屈不挠,他们会给地球带来正在逐渐丧失的活力和新的灵感,让两个世界再一次经历剧烈的变革,而这些,跟之前发生的变革一样,会把我们带往更好的未来。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最具决定性的变化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发生。火星正在召唤我们,而为了人类和人类的未来,我们应该回应它。
(作者:胡逢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