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六院43周年回眸
1969年12月3日,随着067基地(航天科技六院前身)的挂牌成立,航天科技六院开始了她风餐露宿、创业奉献的辉煌历程!
斗转星移夜继昼,四十三度春与秋。蓦然回首,作为六院人,禁不住心潮澎湃——
扎根于贫瘠大山,白手起家,我们愣是用汗水和智慧造出了一台台优质发动机,从而把一枚枚火箭、一颗颗卫星、一艘艘飞船成功地送入苍穹!我们不仅使炎黄子孙圆了千年飞天梦,还把中华民族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茫茫太空!“神八”激情“拥吻”“天宫一号”,“神九”把三名中国宇航员成功送入太空,它不仅预示着我们已经迅疾占领了中国太空的战略桥头堡,快速铺平了通往航天大国之路,而且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和平利用太空的能力和决心,成为我国和平发展、造福人类的又一范例!六院人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则书写了世界航天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奏响了一曲中国航天别具魅力的华彩乐章!——“金牌发动机六院造”!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六院人走过的路,是一条布满了荆棘与鲜花、充盈着汗水与欢歌、浸透了牺牲与奉献、饱蘸着艰辛与喜悦的中国航天腾飞之路——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创业艰难百战多
从创建之日起,六院人注定要经历太多太多的艰辛与曲折,付出太多太多的努力与拼搏。
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业余生活单调——艰苦的环境让过惯了舒适日子、没有高远追求的人很难安心工作。更有甚者,基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六院人常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财产和生命时常悬于一线。
历史不会忘记,1980、1981、1990年,六院人先后遭受了三次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的袭击——道路、部分厂房设施和大部分生活区被冲毁,交通、水电、通讯被中断,科研生产几近全面瘫痪,数万职工家属被围困,财产和生命岌岌可危!
在大灾大难面前,六院人何去何从?把任务推卸掉,还是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出于国家利益至上、航天事业至上的考虑和对职工、家属高度负责的态度,六院领导提出了“自己干,三不变”(即:不向政府和外界伸手;任务不变、进度不变、产品交付计划不变)的响亮口号,率领职工迎难而上,抗洪救灾,加班加点,最终战胜了灾害,如期完成了任务,谱写了一曲鬼泣神惊的英雄赞歌!——1981年,灾后一个月,六院人研制的发动机便推举着远程火箭准确地飞向太平洋;灾后40天,“一箭三星”发射成功;灾后4个月,交付长二丙发动机;1990年,又是灾后10天、灾后一个月,“长二捆”火箭、长征四号火箭先后发射成功,两个月后,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再获成功!
面对恶劣环境,六院人选择的不是畏缩和退让,而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千方百计攻坚克难,做到了生产生活两不误,保证了航天事业这辆专列没有在六院站点延时滞停。为了崇高的理想,六院人奋不顾身抢险救灾何止这三次!加班加点又何止一两天!为了崇高的理想,六院人克服了千难万险!
为有牺牲多壮志
创业艰难百战多,成功之路更坎坷!六院人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与青春,还有鲜血与生命!
曾记否?洪水袭来时,院领导挺身而出,亲率背粮队翻越六道湾三道梁,从湍急深险的河水中往返六公里,艰苦跋涉两个多小时,为职工背回了“救命粮”。
岂能忘?为了如期赶到发射场,参试人员在“敢死队员”的护送下,硬着头皮,愣是爬过了一条近乎30米长的令人胆战心惊的悬空铁轨,随后穿越一个又一个漆黑的隧道,步行70公里,方才走出灾区,奔赴北京。他们经历了一次品质与意志的真实淬煅、生与死的严峻考验!
最令我们刻骨铭心的,莫过于“大山里的丰碑”杨敏达等烈士!为了航天事业,正直盛年的杨敏达呕心沥血,最后倒在了“二〇一”洞!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宋承河、李宝良、李秉钧、杨小林等四名干部职工在洪水灾害中英勇献身!烈士的生命虽然短促,但却像玫瑰一般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他们的生命在奉献与牺牲中得到了永恒!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为了神圣的事业,六院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这是多么执着的追求!这是多么崇高的品德!
手把红旗旗不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使古老的神州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可喜景象。鉴于形势的变化,六院在切实完成经济转型的同时,开始了战略转移——从偏僻的凤县山沟向古城西安搬迁。搬迁搭建了六院事业发展的大平台,成为其跨越发展的大转折和新起点。一时间,曲江欢歌,凤栖塬含笑——十三朝古都张开热情的双臂,用两千年的秦风汉韵紧紧拥抱六院人!
搬迁后,六院人面临着新的考验:如何建好新家园?怎样让古城妩媚倍添?能否做到“打着红旗进长安,进了长安更高举”?
无需浮夸的言辞,六院人喜欢用行动来诠释什么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迁入西安后,六院爆发出了新的动力,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067基地易名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 2008年7月,六院又完成了重组—— 从这一天起,一支航天液体动力“国家队”闪亮登场,带给国人无限的遐想与希望!从这一天起,陕、京、沪三军齐聚一面大纛,共谋液体动力千秋伟业!从这一天起,六院人又开始谱写航天事业新篇章!
43年来,六院人先后研制成功了近百种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形成了完整的航天液体动力产品系列,为祖国航天事业的澎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其液体火箭发动机参加飞行试验始终保持百分百的成功率,被称为“金牌发动机”,堪称世界航天史上的绝唱!“中国航天动力之乡”的美誉,谁与争锋?唯我航天六院!
尤为可喜的是:迁入西安后,六院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破浪前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迅猛发展,不仅以其优质的产品、服务质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而且依靠自身雄厚的实力辐射和带动了地方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如今,以韦曲北塬为核心的西安南郊航天城魅力四射,引来了许多“金凤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建立,就是无言的明证。
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原名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是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以航天民用产业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之一,成立于2006年11月。它是全国最大的民用航天科技产业基地,也是陕西省大力发展以先进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区域。它以“航天产业立区,高新产业兴区”为发展定位,坚持“四节约一环保”发展理念,实施集群化、特色化、市场化、生态化、规模化的发展战略,是国家战略性产业聚集区。该基地的建立让六院人如虎添翼!六院人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积极参与、促进了基地的繁荣和发展。
彰显风流飞天路
曾几何时,新中国是那样的“一穷二白”。可谁能想到,短短几十年间,中国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
1970年4月24日,一曲耳熟能详的《东方红》从深邃而神秘的太空传来,回荡在神州大地!那是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传回的天籁之音!
没人能够忘记——当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时候,中国一跃成为国际“太空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2007年10月,我国的“嫦娥一号”卫星顺利飞抵“广寒宫”,开始了绕月探测活动。“嫦娥奔月”不仅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而且标志着在实现人造地球卫星飞行和载人航天后,中国航天又向深空探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让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又将中华民族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中!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升空,27日,翟志刚向舱外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中国航天员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在了茫茫太空之中!正如航天诗人傅大为所写的——“翟志刚向舱外跨出一步/华夏民族就飞跃了一大步/这飞跃,是古老梦想与现实的对接/是滚烫血脉与血脉的对接/这飞跃,让民族精神的宝库/ 又典藏了一部开天辟地的哲学”!
2011年11月1日,中国神舟八号宇宙飞船从古老的神州大地上顺利升空,朝着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飞去,踏上了前往浩瀚寰宇“相亲”的伟大征程;11月3日凌晨1点36分,神舟八号完成了中华民族又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与“天宫一号”进行了完美对接,实现了深情而圣洁的“初吻”!
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的对接试验,标志着中国在航天领域许多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2012年6月16日,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地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6月29日,飞船安然返回。
神舟九号的发射,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航天在全球的重要地位,而且还将为中国经济催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充分显示了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能力和决心,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造福人类的又一范例。
可以欣慰的说:中国航天的每一次进步,都饱蘸着六院人的汗水与智慧;中国航天的每一个里程碑上,都镌刻着六院人熠熠生辉的名字!
六院人——彰显风流飞天路!
而今迈步从头越
回味过去,六院人顽强拼搏,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了航天液体动力技术的跨越;走出了一条军民融合之路,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跨越;走出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实现了人才队伍和基础能力的跨越。这是一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直通广袤太空的神奇飞天路!
回味过去,六院人拥有太多太多奋斗的艰辛,也拥有太多太多的成功。那么,明天我们是否还会鲜花时时拥有,掌声天天响起?仰望苍天,苍天无言;叩问大地,大地无声。
回味过去,六院人深知——昨天的成功已成历史,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酣睡,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党的十八大犹如东风,她带给六院人再接再厉的大好机遇:实事求是、科学发展、“五位一体”、特色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
“固我国防,保我边疆;发展军工,以军促民;抓住机遇,再建新功;攀登奉献,永无止境”——这就是六院人执着而激情的律动!
梦里痴恋旧山河,醒来雄关漫道多。
闻鸡起舞续辉煌,而今迈步从头越!
(作者:李收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