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甚至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到人的心情。《文心雕龙》里就曾这样感叹:“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意思是说,人的感情会随着景物、色彩的变化而改变。的确,斑斓多姿的色彩点缀着我们共有的家园,联通着我们丰富的情感。
多年前读过一篇文章,说绝大多数人的梦境是黑白的,只有对颜色极其敏感的画家等特殊人群才会做彩色的梦。我不会作画,于颜色也没什么研究,但对这样的结论却一直心存疑问,因为我隐隐觉得,我梦里的景物好像不止黑白两色,尤其是看过大量的自然风光纪录片之后,更是加重了这种疑问。难道那些令人震撼、但却正在因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而慢慢消逝的人间胜景,注定要在梦里鲜艳不再吗?
2009年6月5日,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电影、电视、DVD影碟和互联网传播等方式同步发行、公映了一部名为《家园》的纪录片,监制是大名鼎鼎的吕克贝松,但让我记忆更深的却是摄影指导,贝特朗。因为在我看来,纪录片中摄影师才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在这部自始至终采用航拍手法拍摄的片子里,贝特朗非常非常缓慢地扫视了50多个国家的壮阔景观,但更多的却是在展示大地上的醒目伤疤。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只是因为几乎所有画面都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家园如此美丽,而在我们人类的掠夺下,已变得这般沧桑。正如片子结尾说的那样:“我们都有力量去改变世界!那我们还在等什么呢?”贝特朗选择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发布影片,而且特别强调这部耗资巨大的片子没有版权,因为他希望所有的人不管通过什么渠道都能看到这部电影并且有所行动。
我们大都没有机会跟贝特朗一样搭乘各式飞行器,在千米高空俯瞰家园,或者远涉千山饱览五大洲风光,所以我希望所有人都会有多姿多彩的梦境,那样,我们就可以仔细回味家园里已经逝去或者即将逝去的美好。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经在超越工业文明的全新视角下觉醒,保护环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响亮的呼声。在中国,同样如此。“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今年的十八大上,来自人民大会堂的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了中华大地上亿万华夏儿女雷鸣般的掌声。
(作者:微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