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小说的名字,它既是一个文学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地理概念。白鹿原位于西安市东郊秦岭北侧、灞水之滨的台原地带,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5公里,海拔600米,归蓝田、长安、灞桥三个县区管辖,因古时常有白鹿出没,驰骋于原野,故称白鹿原。
白鹿原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南依秦岭,北临滋水,东近玉山,西望长安。这里土壤肥沃,环境清幽,田园平整。春日千畴吐翠,夏季瓜果飘香,秋天硕果累累,冬季旷野迷人。站在原上,极目远眺,古城西安尽收眼底,只见雁塔高耸,楼房林立,道路纵横,绿树成荫,古都呈现出一种别样景致。
从古至今,白鹿原一直是一块不凡之地。汉代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刘恒的墓地就建在这里,古称霸陵,如今这里又成为一个新的景区。宋朝大将狄青曾在此屯兵,安营扎寨,后这里又称为狄寨原。也就在这个原上,曾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就在三四年后,这个原就成立了一个中共支部。在一般人眼里,在西北封闭落后的白鹿原上,竟有了共产党的支部,让人为之感动。在原上原下,有70%的村庄都成立了“农民协会”,当时陕西农民运动的规模不亚于湖南,这个封闭落后的原,同湖南一样也闹过革命。1926年军阀刘震华围困西安,对刘造成重大打击的事件就发生在原上。当时狄寨原上有刘设的大粮库,西安地下党赵伯平率革命者把那个粮库给烧了,切断了刘的后路。
这原上一桩桩的人和事深深震撼了作家陈忠实,从小生长在原下的他得知白鹿原竟有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于是便利用两年时间调查走访,翻阅了西安周边三个县的10多部县志,潜心写作四年,一举写出了史诗般的巨著《白鹿原》。这部书以原上白、鹿两个家族50年的矛盾纷争,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和历史。
1993年6月,《白鹿原》正式出版,一时引起轰动,好评如潮,被誉为“新时期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那年夏天,我以一家报纸记者的身份在陕西省作协采访了陈忠实,他说:“这部书有我的生命体验,我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思想剥离,在原下祖居的老屋里,白天写作,晚上在灞河滩上漫步,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力求富有个性并达到完美。”
这么多年来,《白鹿原》不仅获得了我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还被改编为话剧、秦腔和电影,而且还被翻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白鹿原》每年以10万册的数量印刷,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近20年后,也就在《白鹿原》电影上映前夕,还是在一个夏天,我又一次拜访了陈忠实。当他得知我已是一名航天人时,特别高兴。“航天人了不起,航天事业撑起了祖国的脊梁,壮了国威,让世界都刮目相看。”他边说边赞,并把一本《白鹿原创作手记》签名赠给了我。
陈忠实作为白鹿原下人,距我们航天单位并不远,还很有缘分。有一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院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举办文学讲座,特别邀请陈忠实来为大家讲课。陈忠实身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十分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很快就和大家熟悉起来。
他在给文学爱好者讲授文学的同时,还以作家的眼光敏锐地观察到航天人纯真与质朴的品格。他感慨地说:“航天四院还真是社会主义的一片净土啊!”台下这些从事航天高科技研究与生产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工人、专家、学者们,像对待航天工作一样,认真地聆听陈忠实的讲座,那场面真让人感动。
陈忠实认为,文学是永恒的,文学是神圣的,文学能净化人们的心灵,并给人以精神上的激励。他说,在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今天,仍然还有这么多人坚守着精神的家园,崇尚和践行着人性的灿烂,追求真、追求善、追求美,这种精神文化支撑着航天人的价值取向、信仰与追求,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最后,陈忠实将自己事先写好的一幅书法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刚健有力的大字是:“航天四院——民族的脊梁!”此刻,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因此也感到鼓舞,一种航天人的骄傲和自豪感从内心油然而生。
最近,四院要为文学爱好者出一本作品专集,这是50年来航天人为讴歌自己的生活,用诗歌、散文、随笔、特写等多种形式赞美航天事业的一个册子。陈忠实受邀为这个集子题词,又欣然应允。他对航天文学爱好者的肯定和支持,又一次点燃了大家对文学的热情。
说来也颇有奇缘,就在陈忠实的故乡,白鹿原下,航天人又在这里扎起营盘,一座新的航天科研生产厂区正在这里兴建。工地上人来车往,吊装机、推土机日夜轰鸣,焊花伴着灯光闪烁,一派繁忙景象。在这灰尘与喧闹声中,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不久,这里将初具规模,成为白鹿原下一道亮丽的风景。陈忠实若再回故乡走访,兴许会来到这里,届时,他笔下的白鹿原或许将有航天人的崭新形象。
(作者:王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