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二一一厂)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总装集成企业,唯一的火箭氢氧发动机制造企业。
公司占地面积195.9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65万平方米,资产总额70多亿元。现有从业人员5200多人,下属1个事业部、20个车间、31个处室、2个全资子公司和2个控股子公司。拥有80多个专业、130多个工种和10300多台套设备仪器。
公司从2004年连续八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500强”。军民品质量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军工一级保密资格单位等通过国家认证。计量理化检测获得国家级实验室资质。
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首都文明单位”、省部级“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5项,其中特等奖4项,国家发明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12项,部级科技奖126项。
公司具有百年悠久的军工历史,是中国航空的发源地、中国导弹的诞生地、中国航天的发祥地。
公司前身是1910年清政府创建的中国第一家飞机修造厂。工厂在本土制造试飞成功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架武装飞机“枪车”。1949年,工厂修复的飞机装备了新中国第一支空军飞行中队,修复的13架飞机参加了开国大典。1958年,成功制造了乌米格十五高级喷气教练机和“首都一号”轻型运输机。工厂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958年,公司转为我国第一家地地导弹生产总装厂。1960年,仿制的东风一号导弹试验成功,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的第一发导弹。1964年,生产总装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发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几十年来,公司生产总装了从液体到固体、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从陆基到海基,从近程、中程到远程、洲际系列导弹,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0年,公司生产总装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2003年,生产总装的长征二号F火箭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我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2007年,生产总装的长征三号甲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为我国第一次绕月探测飞行成功奠定了基础。目前,正在研制大推力、高可靠、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截至2012年2月,公司生产总装了12个型号、117发火箭,占长征系列火箭158次发射的74﹪。卫星发射、载人航天、深空探月,公司为建树中国航天发展的三座丰碑,推动中国航天事业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年,研制成功YF—73氢氧发动机及火箭三子级,标志着我国火箭低温氢氧制造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994年又成功研制了YF—75氢氧发动机,提高了长征火箭发射高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目前正在研新一代运载火箭一级大氢氧发动机和二级氢氧发动机。
公司研制的舱外航天服躯干结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神七载人航天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司依托航天高科技优势,积极推进民用产业的发展,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从上世纪60年代起,开发设计制造了国内第一台工业电炉、第一条瓦楞纸板自动化生产线、第一条冰箱、洗衣机侧板自动化生产线等非标装备,形成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公司坚持以军为本、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全力打造规模产业和军民共线两个发展平台,重点开发高端制造和非标准装备设计制造两个领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持续赢利能力。公司相继建成面向市场的石油套管、高精度冷拔—珩磨管规模产业,产品销往国内外。设计制造的各类高端刀具,广泛应用于高精制造领域。自主研发的用于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直径5米箱底瓜瓣纵缝拼焊系统、箱底环缝焊接系统、箱体总装环缝焊接系统等大型设备,属国内首创。
公司坚持研发航天特色技术,推进数字化制造,形成了总装集成、火箭贮箱制造、氢氧发动机制造、非标装备设计制造为代表的核心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管理和技能人才队伍,综合实力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公司是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制造工艺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全国特种加工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应用依托单位,精密铸造、锻造、高效数控加工等先进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成员单位,集团公司焊接工艺技术中心和运载器数字化制造工艺技术中心主任单位。
按照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战略,公司以引领航天制造业为使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军民协调产业化发展为途径,构建军民良性互动、协同共赢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提升持续盈利能力,实现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组织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天产业化制造基地。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企业,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加速推进二次创业、市场化转型,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开拓创新,为推动和支撑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