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天科技集团感动航天十大人物评选 > 候选人物 > 正文

四院7416厂大型发动机绝热技术创新团队:筑梦航天铸利剑

    来源:中国航天网   发布时间:2019-01-02

在四院,有这样一个集体,他们没有当红明星耀眼的光环,却有着多项创新研究成果,以新工艺新技术提升航天产品质量。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默默无闻的执着奉献,用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将16项国防专利,3项厂级技术成果,4项标准规范应用于近50个批产、预研型号的发动机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国防和社会效益。他们,就是7416厂大型发动机绝热技术创新团队!

2013年,一支以发动机绝热工序为依托,由多层次人员结构组成的攻关型研究团队在工厂高效科研生产体系的快速运转中应运而生。5年来,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大家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披星戴月“连轴转”讨论方案,更记不清有多少次钻研、争论、面红耳赤。创新之路上,有阳光、有彩虹,但更多的,是在失败中的又一次艰苦启程,团队成员们所迈出每一步都凝结着勤奋、智慧和汗水。

每当遇到挫折,他们常常会用钱学森同志的话来鼓励自己: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

每天,在大大小小发动机壳体间,在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中,她经常现场办公,遇到问题总能鞭辟入里一语中的。她就是创新团队的掌舵手,突破创新的领跑者孙小妮。

每年年底,是孙小妮最忙的时候,她办公室里的灯也是关得最晚的那一盏。近百项创新能力提升项目进行实施情况总结和来年计划的制定,她都事无巨细一一过手,组织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她说“只有脚踏实地抓落实,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连续5年,在她的带领下完成的495项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成为创新团队劈波斩浪、一路奋进的真实写照。

但是,新型绝热工艺能否在大型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上“一展身手”,许多人心里没底。是坚持据理力争还是退回传统工艺老路?

孙小妮和她的团队坚定地选择了前者。攻关小组总结归纳实验数据,分析失败教训,以大量验证数据为新工艺可靠性推进照亮前进之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分段发动机需要借助外协完成绝热固化,前后八次生产,孙小妮带领攻关人员一路全程跟踪、夜以继日,虽然很累,但第一手数据为新工艺应用打开了成功之门,他们觉得,值!

“感觉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无法忍受它有半丝半豪的闪失。”这是他们深情的表达,发动机在他们心里已然成为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吃奶的劲都使上了,就怕脱粘!”。最朴素的话语背后,饱含了他们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和对工艺创新的不懈坚守!

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壳体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瓶颈工艺和薄弱环节,团队以燃烧室绝热结构高可靠精准成型需求为目标,先后开展2项总装先进制造、3项集团公司重大工艺专项研究课题,取得了显著成绩。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应用于大型固体运载分段发动机、固体复合结构发动机,提高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快速可靠精确制造水平。

创新需要打破定势,就发动机生产过程的不可逆性而言,意味着向传统工艺挑战,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而这个既年轻又成熟的高效团队,始终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信仰,凭借着一股子拼劲不断前行。

绝热层成型操作,大家习惯称之为钻“壳子”,操作人员常被戏称为“壳中人”。那年,刘永山这位年轻的技师,班组的技能“大拿”,就是在“壳”子里过的春节。大年初一,团圆喜庆的爆竹声此起彼伏,这时的刘永山,已经坐在了从老家回西安的长途汽车上。回家刚刚一天,他接到了某型号攻关实验的任务短信,从来没有推卸任务习惯的他,还没坐上车,心已经飞回了工厂。可天公不作美,偏又遇上大雪,高速路封堵。在他心里,任务就是命令,容不得一点耽误,告别了家人,他几经转车,终于赶在中午12点回到西安,赶上了下午的试验。来不及休息,随即就投入到了工艺攻关试验中,这一干就到了晚上10点多,他才感觉到了又累又饿。

初三,被清晨淡淡薄雾笼罩的工房里,刘永山趴在壳体里,在与绝热片材进行“亲密接触”中迎来又一天的黎明。初五,绝热材料粘贴工艺试验等又一轮试验工作全面铺开,用他的话说,就像着了魔,连吃饭睡觉都想着下一步的粘贴方法,满脑子的绝热材料、绝热尺寸数据,挥都挥不走。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加班甚至干到第二天凌晨似乎已经成为常态,但他第二天仍然会准时地出现在岗位上,为后续发动机绝热提供了可靠的试验数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寒冬挑灯夜战中,为战友默默沏上一杯热茶,递上一个烧饼的暖心“宝贝”……这个创新团队,就是一个充满感动和温馨的大家庭。

努力终有回报,辛苦付出所带来的是突破、再突破,他们以丰硕的成果实现了发动机绝热技术的新跨越。针对重点型号发动机批量生产形势,他们突破传统的手工作业方法,形成快速模块化绝热成型,使绝热生产周期缩短40%,受限空间作业时间减少60%,绝热生产能力提升2倍,降低了作业人员的职业危害和安全风险,社会效益显著。

从2009年首台120吨大推力固体发动机地面热试车成功,到2015年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飞成功,再到2016年迄今为止直径最大、装药量最大、推力最大的3米直径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地面热试车圆满成功,固体动力技术应用领域实现了历史性拓展。

创新团队成员们在发动机一飞冲天眼含热泪的欢呼雀跃中,已经看到了新的挑战。他们说,压力仍在,考验犹存,任务艰巨,责任更大,但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赤子之心,从未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