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天网 发布时间:2019-01-02
近几年,航天事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18年更是迎来“超级2018”。以10月举例,一个月内,中国航天就完成了4次火箭成功发射。航天是高风险行业,辉煌的背后注定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与艰辛。
1990年,老工人魏文举用生命托举起“长二捆”火箭飞向太空;
2006年,长三甲火箭试验队员第一次为已加注氧化剂的火箭更换活门;
2012年,长三乙火箭试验队员三进三出排除燃料泄漏故障。
……
火箭危难之时,每一步都是生死一线,而每一次他们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7年深秋的一个下午,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灯光瞬间变得昏暗,烟雾涌起。升腾的烟雾是曾经夺走过航天战士生命的致命毒气——四氧化二氮。
一院211厂总装事业部火箭试验队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刀尖上的芭蕾”。
临时救险
这枚火箭在一级氧化剂加注过程中,箱压出现异常升高。故障原因确定为一级氧箱安溢活门在加注过程中没有正常打开。事故原因短时间难以界定,故障也无法排除,为确保飞行成功,指挥部决定在火箭燃料不完全泄出的情况下更换一级氧箱安溢活门。
接到更换活门的指令后,总装事业部试验队中队长陈棣立刻部署工作。
工艺员焦宇铭熬了两个通宵,根据既有的通用试验场更换活门预案,针对火箭的情况制定出详细可行的更换方案、工艺规程及质量控制卡,还根据大家的意见,专门列了一张表格,详细列明更换活门所需的各种设备、防护器材。每个人都参与了方案制定的讨论。211厂副总经理丁鹏飞、安全处处长尹旭虹也赶到现场,参与方案的制定。
与此同时,试验队成立了抢险组织机构,明确各自责任。中队长陈棣指挥,最凶险的进舱更换活门的工作由经验丰富的石磊和火箭装配主岗顾来群两名师傅承担,沈耀荣和王京航在舱外负责保障。其余几位抢险队员负责监视氧气瓶用量。
抢险方案涉及分工、步骤、质控、安保各个方面,试验队反复审了3遍才定稿。
“刀尖”上“起舞”
抢险当天上午11点,石磊、顾来群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戴上专用氧气面罩和5层橡胶手套,扎紧袖口,先后进入一级箱间段,开始更换活门。
由于火箭氧化剂箱内仍有氧化剂,四氧化二氮持续挥发出致命的有毒气体,当活门被取下的刹那间,一大股浓浓的黄烟立刻从活门安装口涌出,瞬间充斥整个舱内并向舱外涌出,强光手电的光在顾来群的视线里变成暗红——他们要开始在命悬一线的刀尖上“起舞”了。
石磊拿起橡胶塞堵住了活门安装口,但浓烈的四氧化二氮气体仍然弥漫整个舱内,使操作视线受到极大的影响。此时在舱口的沈耀荣和王京航一边守住安放在活门附近的吸气管,使其持续吸气,一边用压缩空气对舱内进行吹风,“左右开弓”帮助降低四氧化二氮气体浓度。
顾来群迅速卸掉8颗螺钉,拆下活门递出舱外,接过用于更换的新活门。此时石磊已经取下了活门安装口的旧密封圈,拔下橡胶堵塞,并迅速安装上了新的密封圈。然后,顾来群动作娴熟地将新活门安装到位。更换活门的关键动作行云流水般结束了,舱内的浓烟也渐渐消散,两位师傅安然无恙地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接下来完成活门固定螺钉及活门控制导管的安装,施加力矩、打保险及后续清理等工作。最终,紧张惊险的工作在石磊、顾来群安全出舱的时刻宣告结束了。整个过程没有出舱休息,一气呵成。全部工作耗时3小时,比预计提前1.5小时。
当天下午,火箭重新进行气密检查,指标一切正常,抢险成功!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当天,发射塔架附近气温已经到零下,为了加快有毒气体扩散,所有窗户全部打开,冷风直灌。舱内空间十分狭小,还要提防碰到舱内的其他仪器,顾来群在舱内拆换活门时只能半躺着,活门重达10公斤,连续操作几十分钟,体能消耗极大,出舱时整个人都像被水浇过一样,全部湿透。抢险环境堪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这次的抢险队员中,从工艺、工人到检验员,主岗人员大都参加过“火线”抢险工作。因为有经验,所以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把抢险方案做得更加完善。在开始抢险之前,每个人的脑海里,整个流程都像幻灯片放映一样过了4、5遍,确保万无一失。
不久后,火箭轰鸣着腾空而起,这是对抢险队员们的辛勤付出最好的回报。
事后,第一次参加抢险的顾来群才觉得后怕。滚滚红烟顷刻间掩住灯光的情景让他终生难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直面危险,在“刀尖”上完成这高难度的“舞蹈”?那就是航天战士对于成功的信仰。
航天风雨60多年,火箭的运载能力在不断提升,航天技术在持续进步,但是航天精神不曾改变,航天人的初心不曾改变,以国为重,以成功作为信仰的信念,在一代代航天人心中薪火相传。火箭抢险队,他们是最了不起的航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