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天网 发布时间:2019-01-02
行星滚柱丝杠传动机构是火箭等装备的重要部件,长期以来,技术发达国家对我国精密传动机构及伺服驱动系统实施军民两用技术和高端市场的双重垄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七院7111厂电动伺服项目部早在2009年就认识到了行星滚柱丝杠的自主研发对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性,2010年便组织人员着手行星滚柱丝杠的研发,2015年行星滚柱丝杠研发团队正式成立,这是一支年轻的技术研发团队,团队12人平均年龄不足32岁。
创新:攻坚核心技术 创新自主研发
创新是发展的基石。为了啃下行星滚柱丝杠这块硬骨头,行星滚柱丝杠研发团队在集团公司创新研发项目及七院型号的牵引下,历经8年的努力,先后突破了行星滚柱丝杠的多项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行星滚柱丝杠传动机构设计理论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研制出了国内首套高精度高刚度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经测试对比及国防科技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的结果是令人欣喜的,但创新的道路是及其曲折的。团队队员潜心钻研,各个击破;加工难以成型,研发团队就坚持走访多家单位,探求长螺母内螺纹加工经验,一有好方法就立刻到车间指导工人加班加点干。2014年12月,首套自主研发生产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装配完成时,项目团队的每个人都喜极而泣。
担当:抢占技术高地 争做行业先锋
行星滚柱丝杠研发团队的“担当”在队长吴贵成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2016年,吴贵成的妻子意外身故,这对于30岁出头,上有年迈父母,下有3岁多女儿的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事发不出10天,安顿好家里以后,吴贵成便冷静地回归工作岗位,埋头工作,他深知只有踏实工作,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家庭和团队的今天和未来。
李莎莎是研发团队中为数不多的女设计员,在一次攻关任务中,她连续在单位加班近半个月。一次深夜回家,她照常进入女儿房间陪陪已经睡着的女儿,熟睡的女儿脸上挂着泪痕,这让她既自责又内疚。第二天一早,李莎莎哄了哄女儿,就匆忙回到了工作岗位,责任和使命令她义无反顾。
2016年至今,行星滚柱丝杠团队搭建起了行星滚柱丝杠加工生产线和检测线,解决了行星滚柱丝杠的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行星滚柱丝杠的系列化。2年的奋战也让队长和行星滚柱丝杠团队荣获多项荣誉:2017年度航天贡献奖、2017年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8年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奖、集团公司青年拔尖人才、最美烽火团队等等。
2018年9月,行星滚柱丝杠作为无人机配套产品亮相2018全球无人机大会。四川省副省长彭宇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秘书长柳芳一行在工厂展位参观,彭宇行对行星滚柱丝杠研发团队取得的技术突破给予高度评价。
开拓:立足现有成果 放眼长远发展
成果属于过去,未来属于开拓者。2016年,项目团队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成功申报了七院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典型一次性机械的疲劳弹性失效及应用研究”,第一次将短寿命高过载的一次性设计理念应用到产品设计中,为后续低成本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年底,团队又瞄准代表当前最先进技术聚集地的国家层面预研计划,在时间紧难度大资源少的情况下,研发团队多方查阅资料论证技术方案。答辩前3天,团队技术人员纷纷驻扎在办公室,连日连夜修改方案。最终几易其稿,成功申报“高功重比高精度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传动技术研究”项目,首次将“航天七院七一一一厂”以独立研发单位列入了相关研究单位名录,为正在论证申报的相关工艺攻关项目奠定基础。
使命:服务军民融合 圆梦制造强国
行星滚柱丝杠研发团队的行星滚柱丝杠传动技术作为机电伺服作动器高功率密度设计的核心部件,对整个系统的精度、性能有重要影响,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星滚柱丝杠,解决航天、航空等领域重大装备精密伺服传动机构的应用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行星滚柱丝杠也被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等民用领域,是典型的军民融合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行星滚柱丝杠传动技术的突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少数工业发达国家对有关高端精密传动核心部件的垄断,降低了应用成本,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战略转变贡献了坚实一步。行星滚柱丝杠团队将肩负重要使命,不忘初心,创造一个又一个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