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天科技集团感动航天十大人物评选 > 候选人物 > 正文

一院18所行星滚柱丝杠技术领路人徐强:一个人趟出一条“垦荒”路

    来源:中国航天网   发布时间:2019-01-03

徐强,1977年3月生,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8所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陕西分中心技术负责人。他是“独行侠”,只身赴他乡,不破楼兰终不还;他是博士,也是专家,却甘当工人的“学生”;他像一棵岩石松,百折不挠,绝不放弃;他如“垦荒牛”,从无到有,造出国家顶级丝杠。

人们常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想。徐强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打破国外先进制造强国对我国精密传动机构行业的技术和市场双重垄断,航天使命、国之担当,尽我辈之努力。为了这个梦想,他毅然只身前往我国精密机械技术行业聚集地陕西省某市,重打鼓、另开张,在那里扎了根,专心开展精密传动机构技术研究,一待就是七、八年。

面对国家需要,徐强放弃了很多人艳羡的安逸生活,毅然选择奔赴他乡,潜心开发行星滚柱丝杠的设计生产技术。他俯身甘为“垦荒牛”,克服常人难以克服的重重困难,成为行星滚柱丝杠技术的领路人。

临危受命,只身出发

行星滚柱丝杠是一种重要的传动机构,能将电机输入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长期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对这项技术实施垄断,导致国内研究进展缓慢,机电伺服核心部件的精密传动机构一直都要向国外采购,无法掌握主动权。在现今机电伺服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这是关系到航天伺服核心技术是否受制于人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制造出属于自己的行星滚柱丝杠迫在眉睫!徐强在这种危急时刻,主动投身精密传动机构技术研究。他只身来到我国精密机械技术行业聚集地——陕西省某市,在这里开疆辟土、从无到有,犹如“垦荒牛”一般地默默耕耘。

此前,徐强刚刚带领一个三人小团队,经过无数个艰难的日夜,克服数不胜数的困难,完成了10kW级大功率机电伺服系统技术的高难度攻关,在18所的伺服技术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放弃了为成熟项目锦上添花的机会,把手头工作匆忙移交给其他同事以后,便毅然出发、扎根当地。经过2年多的努力,徐强组建了一支以他为代表的团队,围绕新型行星滚柱丝杠开展了从设计理论研究到工艺设备改造的一系列研究。

奔波数月,抓住最后一丝希望

与普遍应用的滚珠丝杠不同,滚柱丝杠零部件对螺纹的精度要求相当高。2011年,经过多方调研,徐强前往西北某市,那里是我国精密机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拥有国内一流的螺纹设备量具和技术。

初入该市,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场地,徐强就租下简陋的厂房,作为工作场所。没有技术积累,他就四处奔走寻求专业技术帮助。每到一家工厂,他都会详细地介绍航天行星滚柱丝杠的设计要求,可不少厂家被高精度要求“吓倒”,纷纷知难而退。徐强用大半年时间访遍了该市各个专业厂家,去沟通去请教。几个月奔波下来,最终只有一家业内知名工厂决定试一试,徐强仿佛找到了“救命稻草”。为了整合从设计、工艺甚至是机床生产整个行业的资源,搭建起精密传动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新型行星滚柱丝杠的创新研制,他始终奔走在技术交流创新的第一线。

第一轮试制失败,与工人同吃同住,从头再来

依托这家协作厂,生产出适合航天需要的行星滚柱丝杠,这是徐强最初的计划。然而,由于协作厂的生产方式存在缺陷,质量管控不严,检验缺乏依据,导致试制的第一轮样机远远不能满足高精度要求。

与此同时,委托协作高校开展的理论研究也与生产研制严重脱节,国内对行星滚柱丝杠的制造与工艺理论研究仍是一片空白。

试制失败、理论空乏,面对双重打击,徐强没有退缩。他下定决心:必须尽快独立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行星滚柱丝杠设计理论。徐强结合自身在汽车、数控机床和精密传动等多个领域的机械知识累积,突破传统的滚珠丝杠分析方法,终于在理论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为了尽快生产出高性能的产品,徐强将办公室搬进了生产车间。厂里的工人知道车间里来了个博士,而表面上,却丝毫看不出徐强与他们的区别。身着普通工装、吃着食堂的饭菜,偶尔午休,就趴在设备旁将就着歇一会儿。几个月下来,徐强活脱脱变成了地道的当地工人。“只有和工人在一起,我才放心、踏实,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提高样机性能。”徐强说道。

工人上班,徐强在上班,工人下班了,徐强还在车间里坚守。他把每一分钟用到极致,把每一个参数控制在最可靠的精度之内。时值冬天,没有暖气的厂房十分阴冷,而徐强却满腔热情,不断试验着。

挑战“第一机”,由遭质疑到获信任

在研制攻关中,围绕着徐强的质疑声不断。面对苛刻的高精度要求,协作厂的工人经常表达出“没法实现”的情绪,认为徐强是“书生意气”“无知无畏”。

2013年底,细心的徐强发现,协作厂生产的一批螺母存在细微的误差,立即叫停了安装工作。此举一出,立刻引发周遭工人的激烈反应,有人甚至对徐强发起语言攻击。

原来,这批螺母是由一台高端内螺纹磨床设备制造的。这型设备当时在国内还很稀有,号称当地“第一机”。工人们不相信这台机器加工的零部件有毛病。徐强顶住协作厂上上下下的质疑,最终查出问题所在,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技术的问题往往是人的问题。”徐强如是说。他凭借一股子倔强和韧劲,始终不放弃。他把自己放在工人中间,先做“学生”,再做老师。一有空,徐强就给工人介绍航天事业对高精度丝杠的性能需求,讲述航天人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慢慢地,徐强赢得了工人师傅们的认可和信任。

下定决心 关键技术必须自主可控!

在徐强的呕心沥血之下,协作厂第二轮研制的行星滚柱丝杠基本达标,但仍不能满足航天型号的高性能要求。而过高的技术投入,使协作厂领导层产生重大分歧,最终未达成继续研制生产的协议。

理论研究从无到有,工艺水平从糙到精,徐强本以为已柳暗花明,却又陷入山穷水尽的“绝境”。与唯一的厂家“掰”了,但高性能的行星滚柱丝杠,航天需要!自主研制的信念在徐强的心中愈演愈烈。徐强在领导面前立下军令状,关键技术必须自主可控,下定决心自己干!

2014年10月,徐强利用自身在当地的资源积累,租到一个100平米的厂房,购置了实惠的二手机床设备。从设计、工艺、生产管理到检测,他都亲力亲为。

长期的钻研与经验累积,让徐强逐步掌握了行星滚柱丝杠的工艺流程与关键设备的特性。短短两个月,整体螺母式差动行星滚柱丝杠在这个临时厂房里诞生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徐强带领他的小团队逐步摆脱了传统产品的束缚,以更好地满足航天特殊需求为目标,更大地发挥行星滚柱丝杠使用性能,趟出了一条研制我国顶级行星滚柱丝杠的路。

做出全世界最好的行星滚柱丝杠

7年,北京到陕西,陕西到北京,徐强在两地之间奔波着;

7年,徐强的大女儿从咿呀学语成长为背起书包的小学生,小女儿又降临身边;

7年,徐强的妻子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独自照顾着老人、抚育着两个女儿……

7年来,从不懂陕西话,到陕西话交流无障碍,徐强俨然已经成了半个陕西人。如今的陕西分中心厂房有数百平米,工人多半都是从原先的协作厂追随徐强而来的。“他们追随的是我们的航天事业,不是我个人。”徐强讲道,现在,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再也没有人说“没法实现”了。

陕西成了徐强的第二个家,他也成了北京家人眼中的客。每次回北京,徐强总是先风尘仆仆地赶往单位,跟领导汇报工作,再与家人短暂相聚,而后又赶回陕西。

“诚信、坚韧、精细、和谐,这是耳熟能详的伺服精神,而徐强的坚持便是对伺服精神的最佳诠释,他是一个标杆,让我们感动。”郑继贵如是说。

“我是陷于河中才学会游泳的。”徐强自嘲道。而外人都看得出来,徐强对这项事业是何等地着迷与全力以赴。当记者问及,是什么力量促使您一路如此坚定地走下来?“因为航天事业需要有自己高精度的行星滚柱丝杠,作为一名航天人,我有这个责任,没有路、自己造路,也要坚持一步步攻克难关。”

“做出全世界最好的行星滚柱丝杠,这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实现!”说话间,徐强的眼神中透出了一如既往的倔强。

我们的未来可期

人生因磨练而成就,生命因梦想而精彩。徐强用智慧和汗水描绘了航天伺服技术一幕幕绝美的风景,用坚韧和果敢挑战了激昂青春的剌天呐喊。带着智慧的执着,带着希冀的守望,分分钟用伺服精神诠释了人生拼搏的真正内涵。    在努力拼搏面前,徐强和他的团队一直在路上,保持着这种拼搏进取、知足常乐的心态,大概就是技术人员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站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起点上,作为新一代的航天人,徐强博士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航天人的光荣传统,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开拓创新、顽强拼搏,为实现核心技术、关键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为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个航天伺服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