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天网 发布时间:2019-01-03
“航天型号,动力先行”,一代新的推进剂意味着一代新的航天型号。面对未知的艰难和风险,面对新一代国防装备研制的需要,42所新型高能推进剂研制团队毅然肩负起使命,一路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成功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引领高能的发展之路。
高能量伴随着高风险。如果把高能比作猛虎的话,新型高能推进剂所用的含能高密度材料就是这只猛虎的利爪、牙齿。这只猛虎“牙齿”、“利爪”有多厉害,当年的室领导、课题组长周明川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十几年前,需要把一种新型含能高密度材料从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运回所里。当时,该原材料质量还不稳定,性能还在摸索中。数公斤的高危物料一旦摩擦、撞击,极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为了将这公斤级的原材料安全运回所里,技术人员就把装有原材料的容器抱在怀里,就这样一路“抱”回了所里。
研制初期,该高能量密度材料的应用一直是配方研制的首要难题。该材料很难合成,而且量非常少。好不容易运回来的原材料,却根本无法稳定成药,做出来的药不是有裂纹,就是鼓泡。围绕着原材料的合成、处理与应用,大家反复探索,一再尝试,各种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那段时间里,所里多个型号工程研制进展顺利,看着遥遥无期的未知攻关道路,看着别的课题干型号风风火火、成果不断,组里的年轻同志有些气馁。时任室领导、课题组长庞爱民一再用高能的故事鼓励大家:42所两代航天人、20多年才干出高能。硬骨头是要慢慢啃的,要耐得住寂寞,拿出坐冷板凳的精神,哪怕再“啃”它20年!
面对原材料应用难题,庞爱民在国内创新提出粘合剂改性的观点,设计了多种思路,带领课题组成员日夜攻关。许多年轻同志连续多年埋头攻关,没有成果,职称没有进展。他们却丝毫没有气馁,依然心无旁骛、一心攻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克服重重难关后,课题组最终成功实现装药,确定了新型高能配方的研究方向,并先后成功完成了两型发动机装药、试车,关键含能材料达到了公斤级的批产能力,完全依靠自主创新,成功闯出了一条新型高能推进剂探索的道路。
随着推进剂配方的研制,对新型含能高密度材料的需求也逐步增长,该原材料的后处理成了新的拦路虎。此时,课题组负责人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室领导、课题组长郭翔的手里。这位在高能推进剂工程研制中淬炼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一马当先,身先士卒,亲自带队与厂家沟通协调,设计处理方案。当时,由于设备条件有限,处理一批原材料没有烘干设备。郭翔不等不靠,积极协调借用所里兄弟单位烘箱。为了确保原材料及时处理,他架起了行军床,日夜值守。在他的带领下,室里成立了“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全力以赴轮番上阵,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成功完成了大批量原材料的后处理任务,把一盆盆白花花的原材料保质保量地送到了装药线。
巨大的安全风险,一直是新型高能推进剂研制的重大难题。为了提高配方综合性能,课题组经常要在配方中进行各种新物质的筛选和使用性能研究。每一次试验,每一项操作,大家都要集中精力、胆大心细,手工面对面混样,观察存放过程状态,测试安全数据,分析理化性能结果,一点一点摸清安全规律,掌控安全风险。这样高危险的工作,他们每年要进行数百次。特别是在炎炎夏日,课题组同志要顶着近40℃的高温,戴着厚厚的防护面具,将一桶桶原材料搬上抬下,再一勺一勺地洗涤、过筛、装盘、编号、烘干、装袋……,汗水湿透了工服,爬满了脸颊,流进了双眼,但大家无暇顾及,小心翼翼地处理着这性格火爆的“猛虎”。
有一次,课题组发现一个偏碱性物质可以大幅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全组十分振奋,时任室领导、课题组长李洪旭立即组织大家集智攻关。配方里的原材料最怕碱性物质,配方体系碱性控制不好,轻者大量放热,重者发生燃烧。课题组经过讨论,决定对该物质进行不同程度碱性弱化改性试验,准确把握物料闪燃的临界。试验当天,大家分工明确,细心称量,小心混合,仔细观察试验过程。果然,瓷碟里仅有的几克原材料很快闪出了明亮的火花。通过这样“玩火”般的实验,课题组筛选出了可以在配方中安全使用的力学助剂。
付出终有回报。经过新型高能团队的艰辛探索,成功拔掉了新型高能推进剂高风险的这颗“虎牙”,将新型高能推进剂由“猛虎”训服为“乖猫”。从最初怀抱着公斤级原材料运输,到最后可以大量运输,从难以成药到大批量应用,课题组冒着风险完成的数千上万次试验,成功化解了配方研制生产过程中重重安全风险,解决了一系列关键原材料工程化应用的关键技术,完成了新型高能推进剂下厂扩大装药,成功实现了技术工程化转换,四院在国内率先完成了两型全尺寸发动机的装药和演示验证,为其工程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后经历了20年,42所新型高能推进剂团队甘于寂寞,敢为人先,科学严谨,胆大心细,实现了新型高能固体推进剂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预先研究到工程化应用的飞跃,引领了新一代推进剂的发展,有力牵引了我国新一代国防装备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