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航天网 发布时间:2019-01-03
2018年7月,戈壁滩烈日炎炎,八院一款装备如剑出鞘,座无虚席的指挥大厅鸦雀无声,仿佛空气已经凝固,时间已经停止,直至屏幕上显示空中两道亮光交会——靶机被击落,降落伞打开,大厅里顿时掌声雷动,莅临指导工作的用户领导,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袁洁与型号总指挥蔡红豪等互相握手致意,为型号创造了又一个新纪录而庆贺。发射阵地上,蔡红豪带领团队在戈壁滩上挥舞着战地红旗,大声欢呼。
自我否定,在不断超越中寻求创新
从型号批复立项到方案,从初样研制到试样研制,再到竞标成功。原计划7年时间,而蔡红豪带领团队不仅用2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而且创造了多项新纪录,这样的成果来之不易。
由于第一次跨领域,飞行的环境和工况相比以前大有不同,很多成熟的设计别的型号可以直接沿用,他们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团队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立足于解决过程中一个接一个的拦路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从影响系统成败的关键技术开始,一个个去突破。每年制定计划前,研制团队都会下大力气梳理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这些技术层次不同,对系统的影响不同,但都需要带着虔诚的态度,渐进有序地解决它们。
传统装备构成简单、模式单一,系统内传递数据量小,蔡红豪带领团队就想办法升级系统,全面提高了系统数据精度处理能力,使系统效能得到跨越式提升,做到看得见、飞得到、打得准、精度高。尤其是在工作体制创新方面,因为传统飞行试验方法已无法完整获取新型系统的试验数据,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型试验数据采集方法,完整获取了试验数据,确保了试验结果评估的真实有效。
蔡红豪虽然是型号总指挥,但对技术问题却很钻研,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从不回避问题,总是把所有问题都摆到桌面上,像庖丁解牛一样去剖析问题,型号的质量问题报告几乎都被他退回去返工修改。他说:“型号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多项关键技术有太多不明白的问题,有太多需要去较真的细节。”所以,该型号会多、会繁“名声在外”,经常一黑板一黑板地写东西讨论,嗓子讲哑了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为了分系统的一个细节问题,技术线分成三个技术观点流派,先后抛出五次方案,反复权衡利弊,才达成一致。
蔡红豪喜欢晚上睡觉前琢磨问题,有一次,为了发动机上一个产品冗余难题,他做梦都在思考,想出了一个方案,后来经过半个月的攻关,问题真的就解决了。在团队的印象中,蔡总每一两个月都会生一次病,但是每次休息一下又满血复活,激情满满。
经历失败,为成功他们愈战愈勇
蔡红豪坦言,开始团队存在传统思维惯性,有拿来主义思想,作风纪律不够严谨,技术方案论证不充分,为此吃过很多苦。型号构建系统方案,先后三次评审都没通过,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多达600多个。为此,他们通过组织分析讨论和工程实践,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解决,最终不但得到了上级机关和用户的肯定,而且让八院第一次在系统级上拥有话语权。
面对竞争对手,他们既无“天时”,又无“地利”。激烈的竞争形势和后墙不倒的设计定型时间,倒逼他们不得不超常规开展工作。除了一些共用资源,很多工作他们只能并行开展。他们经常上一批产品正在进行靶试,后一批产品就投产了,这样并行开展工作,边投产边更改状态,确保型号研制进度,总体和分系统联合办公,配合倒更加紧密了。
为了弥补试验条件差,帮助吃透技术,型号两总坚持每一次打靶都要搜集残骸,他们每次搜集残骸都要花费数十个小时,经常因为找不到而露宿沙漠戈壁,与恐怖的沙尘暴为伍。有一次试验队员去了几次都没找到残骸,蔡红豪就亲自上阵。他总是说:“每当困难的时候,我们只要坚持一下,就能挺过去。”
2015年,型号的一次试验出现失利,耽误了型号长达半年的进程。针对原因的分析开始出现两种分歧,有人认为失败原因是电缆没装好,有人认为是热防护问题,最后就是通过遥测和光测数据判读和残骸分析,确定为热防护问题,最后通过综合整治,并重新设计,连打7发,发发成功,团队越打越有信心。
由于新型号、新技术,再加上型号研制条件差,风险很难控制。他们从型号研制的动作时序、操作、产品、管理四个方面进行风险识别和控制,这样做的工作量是翻倍的。“别的型号都不这么干,我们有必要吗?”开始有的队员很不理解,但蔡红豪坚持这样做。付出总有回报,至今该型号已连续成功打了十余发,创造了五个新纪录。
“但高兴也就打靶成功那天高兴,一觉醒来全部从头开始。”型号团队始终如履薄冰。
百炼成钢,“星星之火”已然燎原
八院副院长张宏俊说:“别的型号成功要脱一层皮,你们要脱两层皮。”长期满负荷、快节奏的攻关和艰苦的外场工作环境给蔡红豪以及团队带来巨大的身心考验。十几年来,尤其是从型号立项到完成竞标的2年多时间里,紧张的程度常常让他们感到喘不过气来,但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的坚守,延续下这“星星之火”,成就今天的燎原之势。
2018年,为了快速具备竞标条件,在外场联调期间,蔡红豪带领试验队每天早8点到晚10点工作,短短一个月完成了75个大项162个小项的联调任务。返沪后不到15天,试验队就奔赴大漠,用2个多月时间先后完成了系统联调、系统搭飞、系统检飞和正式序号飞行试验。在型号立项后的2年多的时间里,蔡红豪带领团队平均一年要进两次基地,有时一次就长达六个月,有的队员几乎一年都在基地出差,除了战严寒、斗酷暑,似火的烈日简直要把他们的皮肤撕裂。因为工作阵地离生活区较远,试验队吃饭只能就地解决,沙漠戈壁里一阵风过来,沙子就成了他们饭菜里的“作料”。
为了将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摸透,2017年试验队将地面系统全部拉到外场,7月至9月长达三个月的高温天里,试验队员一个个都晒成了黑人,换来的是整个过程中解决了40多个问题。
蔡红豪说:“我们的团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执着。” 试验队员们常常忍受没有休息时间、不能和朋友相聚、无法照顾家人,但在成功的一刹那,回头看那些夜以继日的奋斗岁月,所有的苦涩和孤寂、坚守都是值得的。
竞标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型号设计定型的时间越来越近。甩开了竞争对手,剩下的对手就是自己。未来岁月,蔡红豪将带领团队继续秉承初心,共御风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