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航天科技集团感动航天十大人物评选 > 候选人物 > 正文

九院200厂薛涛:做一名虔诚的航天工匠

    来源:中国航天网   发布时间:2019-01-03

薛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九研究院200厂无线电装接一组组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特级技师。参加工作26年来,参与完成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数十个国家重点型号的控制系统生产任务,铸造出火箭、装备高可靠、高稳定的“中枢神经”。曾获“全国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大杰出青年”、“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是国务院特殊奖励津贴获得者。

爱在梦想

“我是一名航二代”。一句简单普通的口头禅,却又如此深沉、厚重,那是对航天的认同、热爱、追求。

听爸爸妈妈讲火箭发射的宏大场面,看叔叔阿姨每天繁忙穿梭的身影,做自己喜欢的小电子设备,这都成为他儿时最开心的事情。

1990年,带着懵懂的航天梦想,薛涛进入了北京光华无线电技术学校。无线电技术、装配标准、工艺规范,一项项课程让航天和航天电子在他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能够从事这份“神圣”的工作就成为他上学后的航天梦想。

30年春华秋实,不变的是对梦想的追求。今天的“航天梦”更多承载着国家、民族、责任这些“关键词”。

敬在事中

“完美主义者”“轻微强迫症”,同事口中这些 “意蕴”深厚的标签,也印证了薛涛对自己事业的“虔诚”和“信仰”。

自1992年从业以来,经手薛涛的产品盈千累万,焊接过的元器件不可计数,一串串耀眼的数字更是璀璨夺目,产品合格率100%,一级品率100%,月均生产工时名列前茅······这就是他交出的成绩单。

2012年集团公司成立“薛涛技能大师工作室”,这是薛涛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更是实现他航天梦想的重要里程碑。工作室成立之初,薛涛就立刻开始着手编写航天电装标准通俗读本。仅仅一年,一本以图片加注释的航天电装标准操作手册撰写完成,为全体电装工人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电装“大众哲学”。

勤其力而知其情,知其情则亦善其行。薛涛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编写了《电装产品质量技术风险案例》、《表面贴装焊接步骤分解操作法》等多套生产操作方法和标准,发表了《电子产品工艺及质量控制改进》、《浅谈BGA焊接技术的探索与应用》等多篇论文,用实际行动向着梦想迈进。

精在深处

“薛涛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毋庸置疑,只要他认定的事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做到最好”。车间主任如是说。

“老薛,在家吗?来一趟车间吧。”“好的主任”。没有问任何原因,已经准备休息的薛涛披了件外套便从家匆匆赶到单位。

2016年,某重点型号试制任务中的芯片出现了问题。来到车间,厂长、设计师、型号总师、车间主任已经悉数到场,等待他的到来。

“先看一下产品吧!”

首先是对可疑芯片和印制板进行分离,以便准确的找出故障原因。由于整个产品价值极为高昂,在分离的过程中保证产品各个部分不受伤害显得尤为重要。

带上手套,打开工具箱,拿出一片薄薄的手术刀片,薛涛给产品动起了“手术”。

一层、两层、三层,一步,两步,三步。两个小时下来,芯片和多个相关部分成功分离,其它部分未受到任何损伤。薛涛实现了一次刀尖上的“舞蹈”。

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剖,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工艺挑战:对印制板组装件高集成表贴芯片进行“嫁接”处理。这是一个从未有人尝试过的方法,因为操作空间小,芯片焊盘间隙近,且需要逐个点位,方案陷入了各方的质疑。

“我试试看!”一直没有开口发言的薛涛轻轻的但又让人毫无置疑的说道。6小时!至今让在场人都记得,二百多个焊点无一缺陷,薛涛再一次用精湛的技艺征服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事电子装配的近30年间,研究把握焊接精度、探索新型加工方法、提升试验测试效率、昼夜加班完成生产······已经成为薛涛生活的“常态”,而这种“常态”也铸就了200厂的“薛大师”。

志在传承

“注意手法,不要有多余动作!”周末的车间里传出薛涛严厉的声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薛涛一直把技艺的传承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2017年,他的徒弟王卫卫首次参加IPC手工焊接世界总决赛并取得第五名的好成绩,这都离不开作为师父的悉心指导。在薛涛的组织下,“大师讲堂”、“每日一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形式不断开展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目前,薛涛的32名徒弟都已经成长为电装领域的中坚力量,培养出了技师3名,高、中级工6名,管理人才若干。

技能的传承更需要文化的浸润。薛涛积极推动班组建设,电装一组秉承“一点一线铸精品,一心一意为航天”的管理理念,沉淀了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技术”为内容的“首屈一指”文化。在这一文化的浸润下,班组奋力拼搏获得了集团“六好”班组、中质协质量信得过班组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点一焊呈其意、一事一人显其情,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薛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荡涤苦难、搏击风浪中成为了一名虔诚的航天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