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九号飞船实施扣罩 宿东摄
从7个月前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完美着陆的那一刻起,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就一直在浩瀚的太空中静候着神舟飞船的再一次到访。而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飞船圆满完成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也将把我国航天事业推向一个新高度。
在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之后,人们不禁要问: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有何技术创新及突破?存在哪些风险?它对未来空间站的建设有何意义?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神舟九号飞船总指挥何宇和总设计师张柏楠,请专家一一解说其内里乾坤。
神九:是航天员“开飞船”
神舟九号是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第二艘飞船,早在神舟八号执行任务之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便按照批生产模式,将之与神舟八号、神舟十号一起开始了生产测试。因此,在执行追踪飞行器、交会对接、提供载人环境和上行载荷等任务方面,神舟九号与神舟八号并无二致。
神舟九号所面临的新突破是要攻克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这一难点。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试验。
张柏楠介绍说,手控系统在神舟飞船设计之初就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往任务中手控系统都是自动系统的备份,在自动系统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手控系统也就从未启用过。
神舟八号任务圆满完成以后,设计团队对整个飞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并依此确定由神舟九号来执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这是对载人空间运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组合体飞行技术、组合体载人环境保证以及整个飞船作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性能等众多方面的一次重大考验。
在此之前,曾实施载人航天任务的神舟七号飞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还只是一个试验性飞船,虽然也搭载了3名航天员,但主要任务是在于突破出舱活动。而神舟九号不仅要为天上的目标飞行器运人、运货,还要将天宫一号上的部分物品带回来,这将首次全面实现天地往返运输。
对于神舟九号与神舟七号的差别,何宇的阐述更加生动:“如果说神舟七号时,航天员是‘坐飞船’,那么,神舟九号对航天员来说就已经是在‘开飞船’了。航天员要掌握飞船姿态和轨道的控制权,就如同我们开车,既要控制方向,又要控制速度。”
为此,神舟九号进行了多次手控交会对接试验。数字模拟仿真是“主打”试验,其中,包括蒙特卡洛打靶法等。此外,还有半模拟仿真,依靠实验设备和模型进行验证;全物理仿真,完全模拟两个飞行器平移姿态的变化,航天员控制操作手柄来验证交会对接技术。
从反复试验的结果来看,神舟九号与以往的飞船相比,可靠性更高、时序更合理、故障处置余量更大,安全性自然得到了显著提高。
何宇介绍道,这套手控交会对接系统瞄准的是未来空间站的建设,所有产品都在原来飞船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换代,具备交会对接能力和上行300公斤载荷的能力,完全符合未来空间站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要求。
同时,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之后,航天员要进入另一空间——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对接后形成的组合体飞行器,并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飞行器来进行姿态控制、能源控制、信息控制、舱内环境控制等。他们在全新的飞行器里开展各项空间站试验,进行生活、值班、锻炼等活动,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
神九:是航天员的“新坐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技术跨度非常大,每一艘飞船都有很大的突破,而每一项突破的落脚点都立足于严格的风险控制之上。”何宇这样告诉记者。
神舟九号是实施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飞船,在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之后,航天员将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专家分析,虽然目前天宫一号在轨状态良好,但一直没有航天员进入,其空间环境是否适合人类生存,还要进一步验证。
因此,本次任务对组合体载人环境保障的要求非常高,对大气压力、供氧能力、空气温湿度以及有害气体控制等方面都要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
随着神舟九号的成功发射,肩负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尤其是其中唯一一位女航天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执行此次任务对航天员的身心都是极大的考验,对他们的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心理素质等要求都非常高。
张柏楠说,针对女航天员的首次“飞天”之旅,神舟九号团队开展了专项设计和专项试验,反复核算,专项验证、评审后,飞船作出了一些适应性修改,比如座椅、航天服等。这些都是根据女航天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调整,并严格控制质量,为飞天“神女”创造了非常好的生活条件。
另外,天宫一号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据何宇介绍,天宫一号内有两个睡眠区、一个仪表显示区、一个空间科学实验区、一个在轨锻炼区。内部设计巧妙,宜居性很强。
通过仪表显示区,航天员们可以实现与地面之间的天地双向可视通话,首次实现跟地面的视频联系。
本次神舟九号发射任务将从发射、运行、交会对接、返回、故障处理、故障预案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验证改进后的飞船性能,为未来空间站建成比较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能够圆满完成,将预示着中国航天已经越过了执行空间站工程的一道关键门槛,并向着“2020年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的太空之梦迈出了重要一步!(刘斐 孙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