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瞬间 任务进展 深度报道 任务图集 专题视频 航天人物 社会责任 社会关注 科普解读 任务全记录 在线访谈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 深度报道
载人航天 九年四次历史性突破
来源 : 中国航天报 发布时间: 2012年06月19日
  ——中国载人航天飞行阔步前行历程回眸 

  中国的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行,都是一次突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首次出舱活动到手控交会对接,每一次都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每一次都扎实地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成熟。在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实施过程中,本报梳理了那些让我们难以忘怀的焦点时刻,在我们为航天发展欢欣鼓舞的同时,也有理由相信,载人航天未来发展必将为世人带来更多惊喜。

  神舟五号:圆华夏儿女千年飞天梦

  从远古时代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朝年间万户飞天的壮举,华夏民族徜徉太空的梦想跟这个文明古国沧桑的历史一样久远而厚重。

  2003年的金秋时节,在这个预示着收获的季节里,中国人的飞天之旅起航。

  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航天员。

  千年的飞天梦想实现了!

  这一天,华夏儿女期盼了许久;这一幕,中华民族等待了千年;这一刻,国人向浩瀚的太空发出了铿锵的豪言:中国人来了!

  在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之旅中,神舟五号飞船搭载着杨利伟绕着地球飞行了14圈。

  然而,这14圈却将中国航天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这一刻,距离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发射3年零329天,距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11年零25天。

  在庆祝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郑重指出: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从1992年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开始,11年的实践证明,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世人也渐渐意识到,中国发展载人航天不仅战略决策正确,发展途径也更加科学有效。

  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问鼎苍穹,在神舟五号发射前的40多年时间里,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先后进行了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的身影印在了浩瀚太空。

  而在正式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共进行了5次无人飞船发射试验,美国共进行了8次无人飞船发射试验。中国航天仅仅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成功将杨利伟送上了太空并实现了平安返回。

  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史上迎来了第一个历史性突破。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巡天飞行

                  

  2005年10月12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运行了76圈、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虽然时隔短短的两年时间,但与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首秀相比,神舟六号实现的技术跨度和其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意义一点都不容小觑。神舟六号飞船载人飞行试验所创下的若干中国航天“第一”,都可圈可点。

  首次多人遨游太空: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上了太空,而神舟六号则搭乘了两名太空访客——费俊龙和聂海胜。人数的增加给飞行任务各个环节和工程各个系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飞船和工程其他系统功能、性能接受了更加全面、严格的考验。

  首次多天空间飞行:无论是太空停留的时间还是在轨运行的距离,神舟六号都有了大幅增长,这使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大,飞行控制也更加复杂。为此,神舟六号制定了150余种在轨运行故障模式和对策,保障飞行的万无一失。

  首次进行空间实验:神舟五号飞行中,杨利伟一直待在返回舱中,没有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而随神舟六号飞天的两名航天员实现了首次穿舱,并开展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实验。这是我国首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质的飞跃。

  首次全面启动环控生保系统:经过110多项技术改进,神舟六号飞船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并有效改进了航天员座椅的着陆缓冲功能。

  首次启用副着陆场:神舟六号任务首次全面启用了位于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由于无法对多天内的气象变化进行精确预报,在选择着陆时间时,也就无法保证主着陆场的气象条件完全适合降落,副着陆场可以有效起到气象备份的作用。

  除此之外,神舟六号还首次进行了飞船轨道维持,首次飞行达325公里,首次实现了航天员太空穿脱航天服、吃上热饭热菜、启用太空睡袋,首次增加了火箭安全机构,首次安装了摄像头,首次使用了新雷达,首次实现了全程直播载人发射过程……

  自强不息,自主创新——正是凭着这种勇气和精神,数千年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奇迹般地在华夏大地上变成了现实,并不断上演着航天人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的传奇故事。

  神舟七号:出舱一小步载人航天一大步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国人都将铭记那一刻:面向太空的舱门缓缓打开,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完成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浩瀚太空中印上了自己从容而坚定的足迹。

  历史的时针回拨到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进入太空。

  同月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

  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从首次问天,到漫步太空,五载光阴,三大跨越。可以说,翟志刚在太空行走迈出的一小步,是我国航天事业迈出的一大步,更是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征程上迈出的一大步。

  在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由衷地赞叹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的首次飞行试验,神舟七号任务技术难度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状态变化更多,对任务组织实施的标准要求更高。

  而这并未让航天人退缩,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成功突破了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航天测控中继卫星、伴飞小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实现了“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下一步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有媒体称,从神一到神七,仅仅9年时间,中国航天就实现了出舱活动,并将“中国制造”的曼妙身姿留在了浩瀚的太空,它向世人庄重地开了一次太空发布会,骄傲地展示出中国航天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成果。

  俄罗斯航天员瓦列里则感慨道:“实施太空行走是一个国家成为航天强国的一个标志,中国航天的发展速度着实令整个世界感到惊讶。”

  神舟九号:验证手控交会对接 “中国飞天女”太空遨游

  向着空间站建设的目标加速行进!

  从第一次载人飞行到完成多人多天试验,从第一次出舱活动到实现手控交会对接,在不到9年的时间里,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并一步一个脚印地铿锵前行。

  目标明确、路径最优,是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最鲜明的特色。

  勇于探索、善于创造、敢于超越,是中国航天人的名牌。

  在较短的时间内,中国航天人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实施了工程任务,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道路。

  继去年我国首次实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空间交会对接后,神舟九号首次实现了载人交会对接,3名航天员首次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加上我国首位女航天员的惊艳亮相,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八个将其女性公民送上太空、第三个依靠本国力量将女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些都使得神舟九号的载人巡天之旅更加令人关注,神舟九号任务的圆满成功也更加令人期待。

  而今,航天人又向着另一个全新的记录发起挑战:突破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造自己的空间站。为了适应航天员和货物日益频繁的天地往返需求,更为成熟可靠的交会对接技术自然就成了航天人必须迅速迈过去的又一道坎。

  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是未来交会对接发展趋势,两种技术可以形成“双保险”,进一步提高空间站建设的可靠性。我们期待着几天后手控交会对接成功的精彩瞬间!

  4度载人飞天,4次大的跨越。

  中国在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世界航天大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先行了30年。20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发展,不断攻克一道道世界性难题,不断突破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不断带动着工程研制、建设的整体跃升。神舟飞船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迈过美国和俄罗斯几十年间无人飞船——单人飞船——多人飞船的发展历程。

  正如一名外国记者所言:“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太空计划。他们每次向前迈进一大步,很少重复飞行。”

  探索太空永无止境,而“发射一次,前进一步”,是中国航天人进军太空的豪迈宣言。(刘斐)


  
【打印】 【关闭】
制作单位:中国航天报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8号  邮编:10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