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晚上10点左右,北京下起了暴雨,结束了一天采访工作的我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路飞奔而出,跑到唐家岭的友谊路上打车回家,未上车,却骇然发现前排副驾座上坐了一位50多岁的妇人。
“这是我媳妇,晚上没事陪我兜风。”司机师傅见记者疑虑,就解释说,“你坐后排吧。”
妇人脸型微胖,头发花白,不到1寸长,稀疏得几近像光头,双手十指交叉,抱在胸前,缩在座椅里。
当时我心想,她虽然精神不错,但似乎是大病初愈之人。
“小伙子,忙到这么晚才回家,很辛苦啊。”妇人主动和我打招呼,打破了车内的沉默。
“哦,只是这段时间比较忙。”我赶忙解释说。
“你从航天城出来,我想你是航天人吧。”
“是的。”
“这几天我们从电视里看了,你们把航天员送上天,真牛,真了不起!”她赞叹道。
随后,我们3人一路聊了起来,话题基本上是围绕航天员在天上如何工作如何生活、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成果等。当他们抛出心中的疑问时,我便给他们解释,并附带介绍一下当前我国航天取得的成就。
交流中,司机两口子在话语中常常不惜溢美之词,赞扬航天人“真伟大”、“真了不起”,似乎一场欢快的乡村演出刚刚结束,他们还沉浸在回味中一样,以至于车子从京新高速行驶到北五环并走了很长一段路后,司机师傅才猛然发现,他忘记打表了。当然,我适时提出给他补几十元钱,不让他吃亏,这是后话。
从交流中,我发现,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航天”二字像镀了一层金粉,被挂在一个高得需要人们仰视的地方,闪闪发亮。他们对航天事业的理解虽然不会深刻到这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这个层次,但朴素的话从他们口中说出,总能让人体会到他们对航天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对航天人的敬重。
虽然司机两口子一直强调自己“没文化”,但在我心中,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6月18日,报社曾提出让我采访飞控试验队员谈学习中央领导讲话精神的感想,当时自认为这只是“应景”要求,但在车上,我突然醒悟过来,上层的“精神、指示”可谓高屋建瓴,而基层“最可爱的人”的支持却是朴实无华的。这份纯真的支持存在于心中,无影无形,但也像淮海战役中数十万老百姓推着小推车向前线送物资一样,点点滴滴可以汇集成江河大海。
在这些日子里,动人的场景当然不止这些。我每天“混迹”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飞控试验队员接触最多。
在飞控大厅,我时常看到总师助理马晓兵忙碌的身影。有一次,我看他正专注地与队员们讨论问题,不忍打扰他,便轻轻地关掉闪光灯,提高相机的感光度,用远摄镜头给他拍了几张照片,以表达敬佩之情。
还有在神九发射前夕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柏合民,作为交会对接机构的主任设计师,这个时候自然是要求“归队”的。联合飞控试验队队长金勇怕在交会对接时他激动伤身,曾让他去外面散步,对接完了再进来,可是,柏合民怎么也不答应。在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自动交会对接时,他右手拿起秒表,计算对接耗时。交会对接完成后,他笑着告诉记者:“7分14秒,一切正常。”这块本属于体育教练的秒表却被握在航天人手中,用于粗略计算航天器对接时间,也算是破天荒担当了“大任”吧。
每天晚上7点左右,还有一群勤务兵拿着拖把、抹布到飞控大厅内拖地、擦桌子,清除灰尘,维护着大厅内的清洁环境。
当我用相机记录这一场景时,身边的一位勤务兵轻声地问:“会把我拍进去吗?”
“拍的就是你们。”我快速回答。
“也帮我们勤务兵宣传一下吧。”他高兴地说。随后,他拖起地来更带劲了。
勤务兵们虽然有时候很严格,会铁面无私地将我们一些持特定证件者挡在大厅门外,但有的时候,他们又显得可爱至极。
与司机两口子的“无形”支持相比,勤务兵们为天宫一号、神舟九号的测控设备除尘,在整个工程任务中如沧海一粟,如尘之细微,但很具体、实在。
……
出租车行驶在雨中,我们三人一路闲聊,家越来越近了。下车时,我补了司机40块钱,算是对他的补偿,也是对他支持航天的回报。
“一路学到这么多知识,真要谢谢你。”司机媳妇笑着说。
“有你们的支持,航天人前进更有动力了。”我回复道。(黄琦)
|